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档案 401

请按 开头字母 选择您要查询的品种

字母:
不选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类别:
不选 根及根茎类 动物类 矿石类 其它加工类 果实种子类 全草类 花类 叶类 树皮类 藤木类 树脂类 菌藻类
品种:
蜈蚣
展开

蜈蚣

1别名

蝍蛆、吴公、天龙、百脚、嗷高姆等。

2概述

蜈蚣具有止痉、解毒、通络的独特疗效,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是我国常用动物药材之一。

本品来源于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mutilans L.Koch)的干燥虫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春秋《庄子》记蜈蚣名为"螂蛆"。蜈蚣药用首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记有"主鬼注,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症,去三虫"等功效。以后历代记述均有发展。《名医别录》载蜈蚣"生大吴江南,赤头足者良"。《本草经集注》提供了梁代较为全面的商品学史料,如"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长山,高丽山、茅山亦甚有,于腐烂积草处得之,勿令伤,暴干之"。唐代,蜈蚣多在七八月采,主产地移到"山南川谷及出安、襄、邓、随、唐等州土石间"。其中的襄、邓、随、唐等州,至今仍是商品蜈蚣的传统产区。宋代以后,蜈蚣用量大增,采捕时间合理,加工方法进步,生产、经营均有利可获。宋·张来的《续明道杂志》记载:"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带)出大蜈蚣,土人捕得以烟熏干,商人岁岁贩入北方货之,有的致富"。明代浙江《岱山县志》记载:"春夏之交,乡村儿童上山采捕以竹签撑之,卖与收客,用火焙干,装往甬江转卖予药材行,每年所出不少十万条"。还记有"磨心岭土人种蜈蚣以为田,供药肆之采用,则此物由来已久"。说明当时已有人以捕收、贩卖蜈蚣为业。明·《本草纲目》则对蜈蚣的产地、生境、形态、捕捉季节、加工炮制、临床应用等作了全面总结。至民国时期,湖北蜈蚣产量大、质量好,成为全国蜈蚣的主要产地,并经过天津、上海、广州出口国外。尤其是形体完整、色鲜光泽的"金头蜈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3产地分布

少棘蜈蚣主要分布于湖北、浙江的丘陵、低山地区;江苏、安徽、江西、四川、河南、陕西、湖南、广西、广东、贵州、云南亦有分布。主产于湖北随州、应山、京山、钟祥、宜昌、当阳、老河口、襄阳、枣阳、南漳、安陆、郧县、松滋、枝江、枝城;浙江岱山、普陀、定海;江苏盱眙、江浦、宜兴;安徽滁县、六安、巢湖。均为野生,近年已有人工养殖。

地方习用品:多棘蜈蚣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湖北偶见。墨江蜈蚣主要分布于云南。

4形态特征

虫体由头部及躯干部组成,背腹偏平,呈带状,左右对称。成体长12-14厘米。头板和第1背板为金黄色。末板及尾足黄褐色,其余背板墨绿色,具光泽;步足多数为淡黄色,少数赤黄色。

头部扁平近圆形,前端略窄而突出,长度约为躯干第一背板的的1.5-2.5倍。头板最前端有一对灵敏的触角。单眼4对着生在触角基部两侧。躯干部由颚肢节、肛生殖节及21个有足体节组成。鄂肢节位于头部下方、躯干部的最前端,该体节十分退化,但附肢粗大,具毒腺,又称毒鄂,用于捕食及御敌。基胸板前缘有1对并列的齿板,与头部附肢(1对大鄂和2对小鄂)共同组成口器。有足体节的第3、5、8、10、12、14、16、18、20背板较宽,两侧各具一个气门。背面约自第4节起向后有两条不显著的纵沟,胸板纵沟约在2-19节间。步肢亦称步足,共21对,各自着生在每个体节的两侧,最末步足较长大并伸向斜后方,拖在身后,不具爬行功能,俗称尾足或尾肢。尾足基侧板后端有2尖棘;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有1棘;背面内侧有1棘和1隅棘;隅棘顶端有2小棘。肛生肢节位于尾足基部之间的身体末端,雄性的前生殖节胸板有1对细小的单节指状生殖肢,生殖孔位于副几丁质板和肛门之间,阴茎呈三角形,几丁质化,褐色,有时伸出体外;雌性无殖肢及副几丁质板,生殖孔位于前生殖节胸板和肛门之间。肛门位于生殖节的背后方,生殖系统位于消化道的背面,解剖可看到雄性有12对纺锤状态的精巢,由输精小管与输精管相连;雌性卵巢呈管状,卵粒成熟时充满体腔。

雌体蜈蚣体形较宽大,腹部肥厚,体质较软;头部扁平呈饼状,较圆,略大;末节背板后缘稍平,略圆。雄体体形较窄小,腹部较瘦,体质较硬;头部隆起呈孢子状,椭圆,略小;末节背板后缘稍隆起,略尖。人们可根据以上特征,或用手轻挤尾端,看有否生殖肢的方法加以辨认。

地方习用品:多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ltidens Newp.)与少棘蜈蚣的形态特征基本相似,只是虫体较长,成体可达15-25厘米;头板和第1有足体节背板颜色较深,呈玫瑰红色;颚节齿板的齿数及尾足上的棘数较多。墨江蜈蚣( Scolopendra mojiangica Zhang et Chi)虫体较短,呈墨绿色,尾足棘数较多。  

几种药用蜈蚣主要形态差异

差异\种别

多棘蜈蚣

墨江蜈蚣

少棘蜈蚣

颚肢齿板齿数

6+6

5+5

5+5

背面内侧棘数

2

2

1

腹面外侧棘数

2-3

2

2

腹面内侧棘数

2

2

1

 

5生态环境

蜈蚣主要生活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岗地,1000米左右山区亦有少量分布。

多栖息于荒山的阴湿灌木、草丛中,公路边、沟坎的石隙、土穴、树洞、落叶下亦常见。

6生物学特性

1、活动规律 蜈蚣性畏光,白天隐匿,傍晚至凌晨外出觅食、活动,活动高峰时间为20-23点。蜈蚣活动与温度、湿度有关。一般气温20℃左右活动较多;25℃时最为活跃,尤其在天气闷热、雷阵雨前后更为频繁;10-15℃时活动逐渐减少;温度过低或过高时处于休眠状态。10℃以下或雨天及六级以上的大风天气里,很少活动;每年惊蛰后,蜈蚣复苏,多在温暖、向阳的冬眠场所附近;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逐渐转移到凉爽的阴坡或较高的场所活动;晚秋季节,又迁至向阳山坡或较温暖处准备越冬。

2、食性及捕食 蜈蚣性凶猛,以各种昆虫及其幼虫、卵等为主要食物,也可攻噬蚯蚓、蜘蛛及雏鸟、雏鼠、蝙蝠等小型脊椎动物。在虫类较少的春季,蜈蚣亦选食嫩叶芽或爬上松树以松花粉作应急食物。人工饲养时,常以蛙、蟾蜍、鳝鱼等的肌肉及杂骨、蛋类喂食。捕食前,蜈蚣先摆动灵敏的触角探索、寻觅,一旦发现食物,立即猛捕,迅速地用毒颚钳住,并用身体前面的几对步足抱紧。当捕获物被蜈蚣毒液麻痹而失去抵抗力后,蜈蚣即选择松软的部位,用大颚撕咬几丁质的外皮,切割肌肉及内脏组织,同时用小颚不断扒动,吞食。

3、繁殖方式 蜈蚣卵生,雌体有孵卵育幼的习性。蜈蚣的繁殖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中旬,产卵时间为6月中至7月上旬。成熟雌体每年产卵1次,个别有2次产卵现象。产卵前,雌体寻找、选择安全、适宜的场所进行筑巢。巢一般选筑在背风向阳、土质潮湿松软、不渍水的林间谷地或路边的土坎、高岗陡坡上,或在树木和灌丛的根部,少数则筑在石块或瓦片的下面。蜈蚣产卵时将身体盘成S形,尾部翘在自身背部中段,卵粒一颗颗由生殖孔排出,落到背上。待卵全部产完,母体用头和身体的前部迅速向外侧转动、翻身,同时用步足将卵粒全部抱在怀中,进行孵化。蜈蚣卵呈柠檬黄色,椭圆状,大小为4×3.5毫米,卵膜透明,略有粘性。雌蜈蚣每次产卵数量不等,平均为40粒。一般幼体孵出需16-17天,但此时幼体尚无生活能力,仍在母体怀抱中生活,一月左右母体弃儿离巢,完成孵育。

4、个体生长发育 刚孵出的幼体呈弯曲马蹄形,乳白色,体长约为0.4厘米。在脱出卵膜时,幼体第1次蜕皮。在母体的保护下,经过2次蜕皮,体长达2.4厘米左右时,已具有独立活动能力,但相互间还聚集成团,在母体附近活动,并依靠体内的卵黄生长发育。脱离母体独立生活的幼体蜈蚣,体长已达2.9厘米,但此时因已近冬眠,有的幼体即单独寻找栖息场所,多数聚集在一起,待翌春惊蛰后方自分散。

蜈蚣生长到第3年秋季,多数个体已性成熟,第4年夏季即可产卵。雌性蜈蚣可以连续产卵3年,蜈蚣的生活周期约6-7年。

7生长习性

喜温暖天气,畏光。

8生长周期

6-7年。

9采收加工

1、捕收 家养蜈蚣可随时捕收加工,但目前商品主要靠捕收野生资源提供,其方法如下:春末及夏初(湖北于4月初至5月初;安徽5月份;浙江于4月下旬至5月中),选蜈蚣隐栖的场所,用尖嘴锄或钉耙翻挖土层,掀动石块,发现蜈蚣后,立即轻轻地用锄、耙或食指压住蜈蚣头部,然后用竹筷、镊子等工具将蜈蚣夹起,放进竹篓或塑料袋等容器内。产区群众多用手捕捉,当蜈蚣头部被压住后,稍用力使其毒颚张开不能合拢,然后用拇指配合食指从头部将它捏起,另一只手捏住虫体后部,顺势将其头尾一起脱手扔进容器内。也有的在蜈蚣经常活动的栖息地,挖深20-30厘米的坑,傍晚放入新鲜鸡、鸟的毛血、残骨、肉渣等诱饵,上面覆枝条及砖瓦片、土块等物,造成蜈蚣爬进的缝隙,夜晚或翌晨检查,若蜈蚣入坑,则迅速捕捉。

2、加工 蜈蚣捕捉后,选用与蜈蚣体长相近的竹签,削尖两头,一端插入蜈蚣腹面头部与体节的交接处,另一端插入尾端的末节,将虫体撑直,然后曝晒干燥。若遇阴雨天气,可用碳火烘干,但不能将蜈蚣直接放在煤火上熏烤。然后将体长相近的蜈蚣头朝一个方向,背腹各用1只细竹片横向夹好,结扎成排。竹片宽1厘米左右,每排50条。在密封的仓房或熏蒸室内,将蜈蚣一排一排地交叉码放,以每立方米空间100-150克剂量的硫磺放在室内的四角点燃孔处,点燃后封闭3-4天,然后经2天通风排毒,取出装箱,即为商品蜈蚣。

10储藏养护

蜈蚣一般用内衬防潮纸纸箱盛装,贮于阴凉干燥处,温度28℃以下,相对湿度65-75%。

本品在贮藏过程中易受药材甲、烟草甲、黑皮蠹、花斑皮蠹、白腹皮蠹、拟白皮蠹、赤足郭公虫、赤颈郭公虫等多种仓虫危害。蛀蚀品外形残损,内部空虚,兼有仓虫排泄粪便污染,有的分泌异物,散发异臭。在高温高湿季节及仓虫的危害过程中,还易发霉泛油,初霉期,体表返软,发潮发粘,如不及时采取措施,霉菌继续生长,可见肢体表面有不同颜色霉斑,以及光滑粘稠的菌丝,甚至引起腐烂。长期储存,体内脂肪、蛋白质等不稳定成分易在空气中氧化,生成具有异味的醛酮物质,俗称泛油。泛油后,躯体易残,色泽深暗,失去原有光泽,呈油样状。

储藏期间在商品包装内可放置花椒、大蒜、山苍子或樟脑等,利用其散发特殊气味对抗驱虫;密封条件下,用无水氯化钙、生石灰或去湿机降湿。在包装内放硅胶,也可保持蜈蚣干燥,以防发霉。轻度虫蛀可置50℃左右烘烤4-5小时杀灭,严重时,用磷化铝等药剂熏杀。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密封抽氧充氮(或二氧化碳)养护。

11形状规格

蜈蚣商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7厘米,宽0.5-1厘米。全体由22个环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头部两节暗红色,有触角及毒钩各1对;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并有纵棱2条;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2节起每体节有足1对,生于两侧,黄色或红褐色,变作钩形。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并有特异的刺鼻臭气,味辛而微咸。

规格标准:

蜈蚣商品以条计算,分为大、中、小条及碎蜈蚣。大条体长12厘米以上;中条10-12厘米;小条6.7-10厘米;个别地区,以公斤计算,每公斤约800条。碎蜈蚣:干货,为蜈蚣的断条、单节或相连几节。背部黑绿色有光泽,腹部棕黄色。无碎杂、虫蛀、霉变。

12性味功能

蜈蚣性温,味辛。有毒。归肝经。具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经止痛等功能。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 ,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疠,毒蛇咬伤等。

主要成分:

组织胺、溶血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蚁酸、脂肪油及胆甾酮,尚含橙色素、黄色素及淡兰绿色素等。
主要药理作用:

经对小鼠灌胃实验表明,蜈蚣对士的宁、烟酸、戊四氮所致惊厥有不同程度对抗作用;蜈蚣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多种皮肤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蜈蚣毒素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作用,具有烟碱样-阻乙酰胆碱样性质溶血作用,能使小白鼠的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对小白鼠肝癌瘤体的抵制有微效,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

13真伪鉴别

蜈蚣商品的混淆品种有2种,即糙皮耳孔蜈蚣(Otostigmasscaber Porat),其体较短,背板体壁粗糙;日本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japonica L.Koch),其体较短,头部背板黑色。

14种植技术

(一)选场建池

蜈蚣的人工饲养可分室内、室外两种。室内可使用缸、瓶、盆、箱或建池饲养;室外都使用池养。人工修建饲养池或选定饲养室,应注意模拟或创造适宜蜈蚣生活的条件。室外饲养池的场地应选择背风向阳、有树木遮荫、潮湿但不积水的坡地。饲养池高40厘米,内壁用农用薄膜覆严,接缝处粘牢,下部埋入土中,不留缝隙。池内放置石块、瓦砾,上覆土层,造成蜈蚣栖息的缝隙、洞穴,池内的树木及杂草应保留,以遮荫。饲养蜈蚣的缸、瓶等壁均应高30厘米以上,且光滑无缝隙;最好配备窗纱制作的盖子,以防蜈蚣逃窜及敌害侵入。

(二)饲养方法

1、种虫的选择及运输 蜈蚣种虫一般靠春季捕捉野生成体获得。种虫的标准是:虫体完整无损伤,体色新鲜光泽好,活动正常,体长在10厘米以上。除去毒颚准备加工的商品蜈蚣,不久即死亡,不能做种虫。

蜈蚣种虫最好在当地或附近捕捉,随捉随送随养。若需从外地引种,可用带盖的铝桶、铁桶、塑料桶等容器运输。桶内盛放的种虫数量不应过多,一般以20-30条为宜。桶内应垫些石块、瓦片、泥土,树叶、枝条,以增加蜈蚣的隐藏处,减少种虫间的残杀。在树叶、枝条上洒些水,保持环境湿润。在短途运输过程中不需喂食,若运输时间较长,可放一些去翅的苍蝇、昆虫或其幼虫等饲料。若远途或特殊需要精细运种,可利用试管或短竹筒单条隔放运输。

2、饲养密度及雌雄配比 蜈蚣有互相残食的现象。每个池或缸内饲养的蜈蚣最好是同龄。饲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投放成体20-30条,幼体可适当增加。雌雄配比,经验以2∶1为宜。

3、饲料种类及投饵方式 蜈蚣以肉食为主。人工饲养要求饲料简易而价廉,一般可在饲养池内堆积、覆盖干牛粪,短期投放碎肉、动物内脏等,使之生虫或诱虫供蜈蚣食用。同时适当投放一些蛙、蟾蜍或鳝鱼肉块进行调节。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夏秋季节安装黑光灯或大灯泡,进行诱虫。有的试用活土鳖虫(雄体)、蝇蛆、人工混合蛹粉、鱼粉等喂食,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蜈蚣一般进食1次可2-4天不吃东西,故人工饲养可2-3天喂食1次,但选食要求新鲜。投食时间一般在傍晚,翌晨清除残剩食物。投食量以大部分吃完,尚余少量为度。投食地点应设在池或缸的边缘较平坦的地方,可用瓦片、碎碗片、小玻璃板或培养皿等盛放饲料,以利观察及清扫。

蜈蚣有饮水的习性,饲养池(缸)内应设盛水的浅盘或培养皿。夏季除应经常更换食用水外,尚需增喂一些瓜皮、多汁瓜果等,以补充水分、增加湿度。

(三)饲养管理

1、严防逃窜 饲养池壁的薄膜及瓶、缸的内壁需经常揩擦,尤其雨后更应及时清除溅泥、污垢及积水,以保持池壁光滑。

2、调温防渍 夏季高温干旱时应注意遮荫防晒,傍晚时洒水保持环境湿度;暴雨后应及时检查,注意排水防渍。冬季应加厚覆土或加盖草袋、芦席、薄膜等,以维持温度,防止雨雪浸入。

3、繁殖期的监护 ⑴怀卵雌体的隔离:蜈蚣产卵孵化需要安静的环境,若有惊扰易发生母体吃掉卵粒或幼体的现象。在同一个饲养池内,雌体产卵时间不一致。未产雌体及雄体蜈蚣的活动常干扰、破坏雌体产卵、孵化的正常进行,有的雄体甚至掠食卵粒。因此,产卵前应适时将每个雌体单独分开饲养或用玻璃片、无底玻璃杯或罐头盒、瓦片等进行分隔,形成人工巢加以保护。⑵产前精养:蜈蚣抱卵孵化和育幼期间不进食、不饮水,靠消耗体内储存的营养维持活动。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故产卵前应增加雌体的喂食量,并注意调节食物品种,进行精养。⑶监护孵化:蜈蚣孵化期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一定的反应。所以孵化室一定要选择安静、阴暗的场所,并用布、竹帘遮挡门窗,避免强光照射。孵化缸应在产卵前安置好,一旦开始产卵就不要移动。观察时动作应小心谨慎,不能随便移动遮护的的玻璃或瓦片,也不应用手电筒直接照射,不要随意给正在孵化的母体喂食,但可顺着缸壁缓缓地加些水,使孵化巢周围略显潮湿(但不可把水直接洒在巢内)。

4、适时分窝 孵幼结束,当母体离巢时,应及时将母体移出或将幼体单独分开饲养。若分窝过迟,容易出现母体吃掉幼体的现象,造成损失。

病害及天敌防治:

1、病害 在人工饲养中,有的蜈蚣腹面或体节皮膜上会出现黑色或绿色斑点,并逐渐扩展,失去光泽,腹部发黑而死亡。防治方法:注意排渍,保持适宜的湿度;按时清除残剩食物及腐烂东西。若发现感染体,可暂放在较干燥的地方,待其自愈;或在患处搽涂少量70%的酒精,严重的,应隔离或掩埋,防止蔓延。

2、天敌 天敌主要有石龙子、鼠类、鸟类及蚂蚁等。尤其蚂蚁,不但与蜈蚣争食,还可侵袭正在蜕皮或产卵、孵化的蜈蚣。防治方法:经常清除进入池内的石龙子、鼠类等,或在池周挖一较深的围沟,防止敌害进入池内。蚂蚁可用水果、甜物等诱集,再用热水烫死或放入水沟内溺杀。

15供需情况

蜈蚣产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购销不够协调,蜈蚣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开发利用深度不够。

由于蜈蚣野生资源丰富,繁殖较快,今后若能在加强产销协调、研究探索新的疗效、扩大开发利用方面做好工作,蜈蚣的产销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50年代至80年代生产情况:

蜈蚣商品来源于野生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列为三类品种,由市场调节产销。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商品主要由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等产区提供,60年代后期,湖北蜈蚣收购量增长较快,显示出较强的资源和捕收技术优势。进入70年代后,湖北的蜈蚣产量迅速增长,1978年、1983年两年的收购量均超过当年全国的年销售量,成为全国蜈蚣的最大产区和出口商品基地。由于蜈蚣药用量不太大,加上野生资源较丰富,40年来,产销基本保持平衡,属于可以满足需要的品种。

全国蜈蚣购销起伏增长,收购量增长幅度较大。50年代初产不足销。1957年购销相差近3倍左右,1960年收购9405万条,比1957年增长近1倍左右,购销矛盾有所缓和。60年代,中成药工业起步发展,蜈蚣需要量又有所增加。为保证供应,扩大收购,产区调整了收购价格,1965年收购增至1612万条,为1957年的8.5倍。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蜈蚣购销增长很快,1978年收购3157万条,销售2183万条,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随着药材市场开放,多渠道经营,价格随行就市,所以80年代中后期,药材经营部门收购虽然逐步减少,但市场供应平稳。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统计,全国野生蜈蚣的蕴藏量约5000万条。年需要量2000-2200万条,年收购量2200-2500万条。只要合理收购,不仅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也不会出现资源不足的危机。

16药典标准

2015版 药典标准:

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性状】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l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检查】水分 不得过15.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5.0%(通则2302)

黄曲霉毒素 照黄曲霉毒素测定法(通则2351)测定。

本品每l000g含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μg,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B2和黄曲霉毒素B1总量不得过l0μg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0.0%

饮片

【炮制】去竹片,洗净,微火焙黄,剪段。

【检查】(黄曲霉毒素)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嗝,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蛇虫咬伤。

【用法与用量】35g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