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 开头字母 选择您要查询的品种
- 品种:
银柴胡
- 1别名
银胡、山菜根、山马踏菜根、牛肚根、沙参儿、白根子、土参等。
- 2概述
银柴胡为我国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
本品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var.lanceolata Bge.)的燥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银柴胡之名始见明《本草纲目》作为柴胡的伪充品记载。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中记述柴胡与银柴胡是两种不同的药物,即"按今柴胡俗用者二种,色白黄而大者为银柴胡,用以治劳热骨蒸,色微黑而细小者用以解表发散"。李中立《本草原始》曰:"今以银夏者为佳,根长尺余,色白而软,俗呼银柴胡",并有附图。清代(1695年)张璐在总结历代本草中,将银柴胡载入《本经逢原》,称"银柴胡甘微寒无毒"。《本草从新》载:"治虚劳肌热骨蒸,劳症热从髓出,小儿五疳赢热"。赵学敏于《本草纲目拾遗》中称"银柴胡虽发表,不似柴胡之峻烈"。《本草求原》载:"肺热、胃、脾、肾热,兼能凉血。治五脏虚损,肌肤劳热,骨蒸烦痛,湿痹拘挛"。
- 3产地分布
- 银柴胡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宁夏。主产于内蒙古阿巴嘎旗、鄂托克前、苏尼特左;宁夏盐池、灵武。
地方习用品灯心蚤缀,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山西、河北;旱麦瓶草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苍蝇花分布于甘肃;窄叶丝竹分布于甘肃;丝石竹分布于甘肃、山西、河南。 - 4形态特征
- 银柴胡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40厘米。主根粗壮伸长,直径1-3厘米,根头处多疣状突起。根与地上茎之间常有一段埋入地下的茎,长约10-20厘米,粗壮;地上茎直立而纤细,节部膨大,从下部开始多次2歧分枝,全株呈扁球状,密被短毛。叶对生,无柄,叶片披针形,全缘,稍抱茎。2歧聚伞花序生于枝顶,开展,具多花;苞叶与叶同形或较小;萼片5,矩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锐尖,边缘白色,膜质;花瓣5,白色,雄蕊10,2轮,黄色;子房上位,花柱3,蒴果宽椭圆形;种子椭圆形,深棕褐色,表面具多数小突起。
- 5生态环境
- 野生银柴胡多生于海拔1200米左右的荒漠草原地带,或灌丛及天然林地。伴生植物主要为沙蒿、黄花铁线莲、麻黄、甘草、酸枣、杠柳、冰草、摩松草、羊草等。土壤多为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的砂质壤上。
- 6生物学特性
- 银柴胡喜温暖、冷凉气候,具有耐旱、耐寒、喜光、忌水渍的特性。要求年平均气温7.9-8.8℃,极端最高气温37.7℃,极端最低气温-30.3℃,年降水量178-254毫米,无霜期153-205天。
种子在温度9℃,水分充足的条件下,10天发芽率达83%。出苗、返青期4月上、中旬,花期6-8月,果期8-9月,植株枯萎及种子成熟期9月下旬。 - 7生长习性
- 银柴胡喜温暖、冷凉气候,具有耐旱、耐寒、喜光、忌水渍的特性。
- 8生长周期
-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定植3-4年采收。
- 9采收加工
1、采种 9月中、下旬,植株地上部开始枯萎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种子,贮存于阴凉干燥处。第1年亩产种子约10公斤,以后每年约产20-40公斤。
2、采收 一般种植3年,于9月上旬或第4年4月中旬采收。银柴胡根系较深,采挖时防止伤根。
3、加工 挖出根后要除去残茎、泥土,晾晒7-8成干时,理顺,捆成小把,晒干。未干燥前仅防受冻,以防"爆皮",影响商品质量。
- 10储藏养护
银柴胡用麻袋或内衬防潮纸的纸箱(每件20公斤左右)包装。贮存于通风干燥处,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65-75%。商品安全水分11-13%。
本品吸潮后生霉、虫蛀。霉变品多在根条两端出现不同颜色霉斑。危害的仓虫发现有印度谷螟、咖啡豆象、药材甲、烟草甲等。
储藏期间,注意检查商品顶端,密集疣状突出的茎痕(珍珠盘)或表面皮孔凹陷处(沙眼),如有吸潮应及时暴晒,摊凉后重新包装堆垛。轻度虫害可密封抽氧充氮养护,严重时用硫磺、氯化苦熏蒸。
- 11形状规格
药材性状:
野生银柴胡:根呈圆柱形,常于主根3-15厘米处分出1至数条支根,多扭曲,长15-40厘米,直径1-2.5厘米。根头部密集多数疣状突起及数个茎或根茎残基,略呈盘状膨大,习称"珍珠盘";根茎残基直径2-6厘米,断面皮部薄,木部呈二原型或四原型结构,髓部多呈裂隙状。表面淡棕黄色至灰黄棕色,纵向或扭曲的皱纹明显,中上部偶见倒向生长的侧根或根痕,中下部支根多碎断,疏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习称"砂眼",从砂眼处折断可见棕色裂隙中包裹着的细砂并散出。质硬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较疏松,具裂隙,皮部较薄,木部黄白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明显。气弱,味略甜。
家种柴胡:性状与野生品相近,但"珍珠盘"不典型,表面色较浅,几无"砂眼",质稍坚实,折断面裂隙较少;3年生以下(不含3年)的性状与野生品不同,根细瘦,直径0.4-1.3厘米,偶有分枝或多分枝,"珍珠盘"不典型,表面黄白色,无"砂眼"。质地较致密,折断面较平坦,无裂隙,略显粉性,放射性纹理不甚明显。味甜。
规格标准:
商品为统货。以表面淡黄棕色,皮紧纹细,断面色粉白,根条均匀,砂眼少者为佳。
- 12性味功能
银柴胡性甘,味微寒。归肝、胃经。有清虚热,除疳热的作用。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等。
主要成分:
α-菠甾醇、豆甾-7-烯醇、豆甾醇、豆甾-7-烯醇葡萄甙、α-波甾醇葡萄糖甙、β-谷甾醇、麦角-7-烯醇葡萄糖甙及银柴胡环肽,挥发油等。
主要药理作用:
抗菌,降低血清胆甾醇浓度,并可使主动脉类脂质含量降低;皂甙可作用于血浆脂蛋白,阻止胆甾醇的酯化及其在血管壁的沉积,也可以阻止胆甾醇从肠道吸收等。
- 13真伪鉴别
混淆品种:
常见的混淆品主要有石竹科植物兴安丝石竹(Gypsophila dahurica Turcl),锥花丝石竹(G.paniculata L.)、尖叶丝石竹(G.licentiana Hand.-Mazz.)及石栏菜(G.acutifolia Fisc.)的根。
- 14种植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较高,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渗透性强,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砂质土。低洼积水、粘重板结、盐碱地不宜种植。
于春、秋两季进行整地,春整地要顶浆耕翻,秋整地于结冻前进行。耕深25-30厘米,随耕翻随耙地,并结合耕翻施底肥。春翻地后及时打垅,秋翻地于立春打垅,以便保墒,垅距50-60厘米。
(二)种植方法
播前,种子用40-50℃温水浸12小时,取出沥水后,拌以适量细砂,在整好的地上开浅沟条播或穴播,生产上多采用条播。播后覆土1-1.5厘米,适当镇压,每亩播种量0.5-1公斤。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播后10-15天出苗,当苗高3-4厘米时,进行第1次除草松土,结合间苗;苗高7-8厘米时,进行第2次除草松土和中耕,并结合定苗,株距10-20厘米;苗高10-12厘米时,进行第3次除草松土和中耕。
2、追肥 每年5月至植株封垅前,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料1-2次,每次亩施肥量10-15公斤,施后灌小水。
3、排灌 银柴胡耐旱性较强,除结合施肥进行灌水外,一般生长期可不进行灌水。若夏季气温高,天气干旱时,可根据情况,灌水1-2次即可,最好于每年秋末冬初灌封冻水,有利幼苗返青,防止春旱。生育期要严防田间积水,以免引起烂根。
病虫害防治:
1、病害 根腐病(烂根病):多在伏天田间积水,排水不良的情况下引起发病。发病时,叶片发黄,根腐烂发臭。防治方法:选择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种植;调节土壤含水量,灌水时要掌握适量,雨后田间积水要及时排除。
霜霉病:病原为真菌中的藻状菌。主要危害叶片。多在植株封垅后,田间郁闭度、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发生,发病后传播快常连片。防治方法:于植株枯萎后,及时清除田间烧掉;进行轮作;清除病株,并在发病区撒石灰消毒;防止田间积水;发病前或发病初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7天喷1次,连续3-4次;或用1∶1∶150波尔多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3-5次。
2、虫害 主要有蛴螬、地老虎、蝼蛄危害。防治方法: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用毒饵诱杀。
- 15供需情况
- 银柴胡可清虚热、除疳热,还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是生产传统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的主要原料。银柴胡耐旱、耐寒,适应性强,易种植,而且适宜种植的土地资源比较多,发展生产的潜力较大。
目前,银柴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野生资源明显减少;人工种植刚刚起步,栽培技术尚不成熟,单产低,商品质量较差。因此,要采取措施搞好资源保护,加强管理;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重点研究栽培技术,提高商品质量,以增加药源,适应市场需要。
60年代至80年代生产情况:
银柴胡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列为三类品种,由市场调节产销。40年来,生产有较大发展,收购略有起伏;销售逐年稳定增长。属于产销基本平衡的品种。
50年代产不足销。60年代至70年代产区加强了收购,产量逐年增长。1978年收购40余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57年增长7倍,销售也逐年同步增长,产销基本平衡。80年代由于资源减少,人工栽培品未形成更大的生产能力,产量有所下降,但市场供应比较稳定。
- 16药典标准
2015版 药典标准:
本品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var.lanceolata Bge.的干燥根。春、夏间植株萌发或秋后莲叶枯萎时采挖;栽培品于种植后第三年9月中旬或第四年4月中旬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0cm,直径0.5~2.5cm。表面浅棕黄色至浅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和支根痕,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习称“砂眼”,从砂眼处折断可见棕色裂隙中有细砂散出。根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较疏松,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
栽培品有分枝,下部多扭曲,直径0.6~1.2cm。表面浅棕黄色或浅黄棕色,纵皱纹细腻明显,细支根痕多呈点状凹陷。几无砂眼。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折断面质地较紧密,几无裂隙,略显粉性,木部放射状纹理不甚明显。味微甜。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至10余列。栓内层较窄。韧皮部筛管群明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射线宽至10余列细胞。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以射线细胞中为多见。
(2)取本品粉末lg,加无水乙醇10ml,浸渍15分钟,滤过。取滤液2ml,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亮蓝微紫色的荧光。
(3)取本品粉末0.lg,加甲醇25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测定,在27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检查】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5.0%(通则2302)。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甲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0.0%。
饮片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虚热,除疳热。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
【用法与用量】3~1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