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 开头字母 选择您要查询的品种
- 品种:
萆薢
- 1别名
百枝、竹木、赤节、白菝葜、金刚、硬饭团、山田薯、土薯蓣、蔴甲头。
绵萆薢别名:大萆解、萆解。
粉萆薢别名:黄萆薢、土黄莲, 黄姜等。
- 2概述
为薯蓣科草质藤本植物绵萆解Dioscrea septemloba Thunb 、福州薯蓣 D.futsch-auensis Uline 或粉背薯蓣D.collettii Hook.f.var.hypoglauca(Palib.)Pei et Ting的根茎。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商品主要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根茎。此外, 浙江、湖南、江西等省部分地区尚有用同属的其他种植物作为萆薢入药。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尚有以百合科菝葜属植物根块作萆薢入药。
萆薢,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名医别录》栽:"萆薢一名赤节,生真定山谷。"《本草纲目》列入草部蔓草类。《图经本草》载:"今河、陕、汴东、荆、蜀诸郡有之。根黄白色,多节,三指许大,苗叶具青,作蔓生,叶作三叉,似山芋……,今成德军所产者根亦如山芋,体硬,其苗引蔓,叶似荞麦,子三棱……"所绘之成德军萆薢(成德军即今河北正定县)系薯蓣科植物, 根据其分布地区来看, 应是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 Miq.。另附有兴元府萆薢和邛州萆薢两图,皆是百合科菝葜属(SmilaxL.) 的植物。在《本草纲目》中也绘有一图,似薯蓣科植物,与《图经本草》的成德军萆薢较符合,并指出当时有人以土茯苓来混作萆薢是错误的。《植物名实图考》中,萆薢条下有二个图,所绘皆是菝葜属(Smilax L.)植物,此书中另有一条癞虾蟆曰:生南康,庐山,赭根细须大如指,青茎,蔓生,近根叶对生,极似玉簪花叶而小,枝叶错落,近叶发小枝,上缀青蓇葖,细如粟米成穗,开五瓣小黄花……" 所绘乃纤细薯蓣 Dioscorea graci-llima Mak.现在浙江昌化等地作萆薢用。
因此,古代本草著作中所记载的萆薢包括了薯蓣科和百合科菝葜属的植物。
- 3产地分布
- 分布于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台湾北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等省区。粉萆薢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省。湖北、广西等省区也产。
- 4形态特征
- 原植物形态:粉背薯蓣为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根茎横走,分枝,竹节状,断面黄色,有多数细长须根。茎左旋,无毛,有时密生黄色柔毛,单叶互生,叶片三角状心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边缘波状或近全缘,新鲜时鲜绿色,背面灰白色,沿叶脉及叶缘有黄白色硬毛,有些植株边缘呈半透明干膜质,叶片压干后通常呈黑色或灰棕色。雌雄异株;雄花序穗状,有时花轴延长,分枝呈圆锥状;雄花有能育雄蕊3,与3枚退化雄蕊互生。蒴果三棱形,大小变化较大,两端平截,顶端与基部通常近等宽。种子着生于中轴中部,成熟时四周围有薄膜状翅。花期5-8月,果期6-10月。
- 5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200-1300米的山腰陡坡或水沟阴处的混交林缘或疏林下。
- 6生物学特性
粉背薯蓣的根茎得到9个甾类成分:薯蓣皂甙元(diosgenin),雅姆皂甙元(yamogenin),△3.5-脱氧替告皂甙元(△3.5-deoxytigogenin),△3.5-脱氧新替告皂甙元(△3.5deoxyneotigogenin),薯蓣皂甙元棕榈酸酯(diosgenin palmi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另1对差向异构体:薯蓣皂甙元乙酸酯(diosgenin acetate)与雅姆皂甙元乙酸酯(yamogenin acetate);还得到2个甾甙:粉背薯蓣皂甙A(hypoglaucine A),原粉背薯蓣皂甙A(protohypoglaucine A)。 根茎含粉背薯蓣皂甙(hypoglaucine) A,原粉背薯蓣皂甙(protohypoglaucine)A,纤细薯蓣皂甙(gracillin),原纤细薯蓣皂甙(progracillin)
- 7生长习性
- 喜排水良好土地肥沃的山地,喜阴,怕强光。
- 8生长周期
- 9采收加工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挖,挖取根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杂,切薄片晒干。
炮制:
一、净制 拣去杂质,筛除灰屑。
二、切制 浸泡,润透,切薄片,干燥。
三、炮炙
1、泔制 取原药材,切6mm宽丝,用米泔水洗去泥沙,晒干。
2、麸制 取萆解块用麸皮炒至微黄。每萆解100kg,用麸5-10kg。
3、炒萆解 将炒药锅用中火烧热,均匀撒入麸皮(萆解片100公斤,用麸皮10公斤),炒至焦起浓烟时,即惯人萆薄片,急速翻炒至表面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麸皮,摊晾凉。麸炒后多入胃而化湿。
- 10储藏养护
- 置通风干燥处。
- 11形状规格
形状规格:
绵萆解 为绵萆解或福州薯蓣的根茎。多为纵切或斜切薄片,大小不一。外皮灰黄色.周边多呈卷曲,表面浅黄色,粗糙而有须根痕,切面浅黄白色,粗糙,可见黄棕色点状维管束散在,质疏松,略呈海绵状。气微,味苦、微辛。
粉萆解 为粉背薯蓣的根茎。呈不规则薄片厚约0.1cm。有棕黑色或灰棕色外皮。切面黄白色,平坦,细腻,有粉性,可见不规则的黄色筋脉花纹(维管束)散在,对光照视,极为显著。质松脆,有弹性,易折断;气微,味苦、辛。
以色黄白、片大稍薄、有弹性者为佳。
- 12性味功能
性味功效:
味苦,性平。归肾、胃经。主治: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自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用量:9-15g。
化学成分:
含薯蓣皂甙(dioscin)、纤细薯蓣皂甙(gracillin),另含有原薯蓣皂甙(protodioscin)、原纤细薯蓣皂甙(protogracillin, kikubasaponin)及甲基原纤细薯蓣皂甙。
- 13真伪鉴别
真伪鉴别:
性状鉴别:粉萆薢 根茎竹节状,类圆柱形,有分枝,表面皱缩,常残留有茎枯萎疤痕及未除尽的细长须根。商品多为不规则的薄片,大小不一, 厚约至0.5mm,边缘不整齐,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黄白色或淡灰棕色, 平坦,细腻,有粉性及不规则的黄色筋脉花纹维管束, 对光照射,极为显著。质松,易折断。气微,味苦、微辛。以片大而薄,切面黄白者为佳。
混淆品种:除粉背薯蓣入药外, 同属其他种类和百合科菝葜属的几种植物在部分地区或民间也作"粉萆薢"入药:
1、纤细薯蓣 Dioscorea gracillima Miq. 根茎竹节状,呈类圆柱形, 表面皱缩, 具有细密的纹理, 随着生长年龄的不同, 根茎表面常残留有茎枯萎后的疤痕, 形似圆盘状, 微凸起, 直径约0.5cm, 干燥后质坚硬, 不易折断, 切成薄片, 断面淡黄色, 粉质,味苦。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在浙江部分地区称"白萆薢", 也作"粉萆薢"入药。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观与粉萆薢相似, 只是木栓细胞下方有石细胞环层。 淀粉粒长圆形, 两端略尖, 长7-20μm, 直径5-8μm, 有明显的裂缝状脐点。化学成分:根茎含纤细薯蓣皂甙 (Gracillin)、 薯蓣皂甙 (Dioscin)、 原纤细薯蓣皂甙 (P-rotogracillin) 和原薯蓣皂甙 (Protodioscin), 水解后得薯蓣皂甙元, 含量为1.03-2.39%。
2、山萆薢 Dioscorea tokork Mak. 根状茎圆柱形,呈不规则弯曲或分枝, 直径约1cm,新鲜时淡黄色,表面着生多数须根, 干燥后表面有不规则的纵长皱纹, 在皱纹间又常有不明显的细裂纹、芽痕或根茎通常隆起。新鲜时质松软,易折断;干燥后坚硬难折断,切片后,断面淡黄色,粉性,味苦。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 四川、贵州等省。 在浙江部分地区混作"粉萆薢"入药。湖南部分地区作萆薢入药。 显微鉴别:根茎的横切面与粉萆薢类似,但皮层和中柱都有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 淀粉粒圆形、 卵圆形,长10-22μm, 直径10-14μm, 脐点点状或裂缝状。 化学成分:根茎主要含薯蓣皂甙(Dioscin), 山萆薢皂甙( Tokoronin) 、 约诺皂甙 (Yononin) 、 原皂甙元B (Prosapogenin B)和山萆薢皂甙元-1-葡萄糖 (Tokoroge- nin-1-glucose), 从根茎中分离得到的皂甙元有: 薯蓣皂甙元1.2%(江苏产),2.1%(浙江产);山萆薢皂甙元( Tokorogenin)0.06%(江苏产),0.09%(浙江产),雅姆皂甙元 (Yamogenin)0.04%(江苏产),0.10%(浙江产);约诺皂甙元( Yonogenin)、考盖皂甙元(Kogagenin)和衣盖皂甙元(Igagenin)、 异地奥惕皂甙元(Iso-diotigenin),异细柄薯蓣皂甙元(Isotenuipegenin)。
3、细柄薯蓣Dioscorea tenuipes Franch.et Sav.根茎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0.5-1.5cm,表面浅灰黄色,有明显的环状节和节间,断面淡黄色,新鲜时具粘丝,干燥后质坚硬不易折断,切成薄片,断面淡黄色,味苦。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省。在浙江部分地区混作"粉萆薢"入药。显微鉴别:横切面与山萆薢似,淀粉粒长圆形、梨形,长8-14μm,直径5-8μm。化学成分:根茎含薯蓣皂甙(Dioscin)、原薯蓣皂甙(Protodioscin)和原纤维薯蓣皂甙(Protogracillin),水解后得薯蓣皂甙元1.28%,另外还有雅姆皂甙元(Yamogenin)、约诺皂甙元(yonogenin)、新约诺皂甙元(Neoyonog-enin)、山萆薢皂甙元(Tokorogenin)、 新山萆薢皂甙元(Ne0-tokorogenin)、地奥惕皂甙元(Diotigenin)、细柄薯蓣皂甙元(Tenuipegenin)。
4、穿龙薯蓣 Dioscorea nipponica Mak. 根茎在浙江、福建部分地区也混作" 粉萆薢"或"萆薢"入药。形态特征等见"穿山龙" 项下。
5.在陕西、四川、云南等省,习用百合科菝葜属 Xmilax L. 多种植物的块根作萆薢或红萆薢药用,其中主要品种有菝葜 S.china L.,长托菝葜 S.fero Wall.et Knuth(云南叫红萆薢) 和无刺菝葜 S.mairei Levl. (云南也叫红萆薢)。商品药材多为规则的片状, 边缘粗糙, 带有坚硬的突起细根或根痕。 切片表面棕褐色,内心黄色、 红棕色或褐红色微带紫,质坚韧, 含有黄色的粗纤维,不易折断,断面不具粉性, 味微苦,以色红黄者为佳。 功能祛风湿、利关节、解疮毒。 治风湿痛、腰膝痹痛、小便淋浊及梅毒恶疮。
- 14种植技术
- 15供需情况
萆薢,市场货源走动较为零星,近年供求关系变化不大,行情显得相对平静。
- 16药典标准
2005年版 药典标准:
来源:本品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 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大小不一,厚约0.5mm。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黄白色或淡灰棕色,维管束呈小点状散在。质松,略有弹性,易折断,新断面近外皮处显淡黄色。气微,味辛、微苦。
鉴别:(1)本品横切面:外层为多列木栓化细胞。皮层较窄,细胞多切向延长,壁略增厚,壁孔明显;黏液细胞散在,内含草酸钙针晶束。中柱散生外韧型及类周木型维管束;薄壁细胞壁略增厚,具壁孔,细胞中含淀粉粒。
本品粉末黄白色。淀粉粒单粒圆形、卵圆形或长椭圆形,直径5-32μm,长至40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少数,多由2分粒组成。厚壁细胞众多,壁木化,孔沟明显,有的类似石细胞,多角形、梭形或类长方形,直径40-80μm,长至224μm。草酸钙针晶束长64-84μm。
(2)取本品粉末10g,加水100ml,浸泡过夜,置60℃水浴中加热10分钟,趁热滤过。取滤液各2ml,分置二支试管中,一管加氢氧化钠试液2ml,另一管加盐酸溶液(1→20)2ml,密塞,用力振摇1分钟,含碱液管的泡沫比含酸液管高达数倍。
性味与归经:苦,平。归肾、胃经。
功能与主治: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用法与用量:9-15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2010年版 药典标准: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hypoglaucaPalibin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大小不一,厚约0.5mm。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黄白色或淡灰棕色,维管束呈小点状散在。质松,略有弹性,易折断,新断面近外皮处显淡黄色。气微,味辛、微苦。
【鉴别】(1)本品横切面:外层为多列木栓化细胞。皮层较窄,细胞多切向延长,壁略增厚,壁孔明显。黏液细胞散在,内含草酸钙针晶束。中柱散生外韧型维管束及类周木型维管束;薄壁细胞壁略增厚,具壁孔,细胞中含淀粉粒。
本品粉末黄白色。淀粉粒单粒圆形、卵圆形或长椭圆形,直径5-32μm,长至40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少数,多由2分粒组成。厚壁细胞众多,壁木化,孔沟明显,有的类似石细胞,多角形、梭形或类长方形,直径40-80μm,长至224μm。草酸钙针晶束长64-84μm。
(2)取本品粉末10g,加水100ml,浸泡过夜,置60℃水浴中加热10分钟,趁热过滤,取滤液各2ml,分置二支试管中,一管加氢氧化钠试液2ml,另一管加盐酸溶液(1→20)2ml,密塞,用力振摇1分钟,含碱管泡沫比含酸管泡沫高达数倍。
(3)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粉萆薢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1.0%(附录ⅨH第一法)。
总灰分不得过3.0%(附录ⅨK)。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附录ⅩA)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含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20.0%。
【炮制】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苦,平。归肾、胃经。
【功能与主治】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用法与用量】9-15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