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档案 539

请按 开头字母 选择您要查询的品种

字母:
不选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类别:
不选 根及根茎类 动物类 矿石类 其它加工类 果实种子类 全草类 花类 叶类 树皮类 藤木类 树脂类 菌藻类
品种:
紫菀
展开

紫菀

1别名

紫苑、小辫儿、山紫箢、驴耳朵菜等。

2概述

紫菀为我国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

本品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的干燥根及根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紫菀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明·《本草纲目》载:"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宋·《证类本草》列入草部中品,并有成州紫菀、泗州紫菀的记载和所附的植物图,与现今菊科紫菀属植物紫菀相似。宋·《本草衍义》载:"紫菀用根,其根甚柔细,紫色,益肺气。"可见,古代对紫菀的来源,生境,分布,药用价值等方面早就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涡阳等地就有栽培。

3产地分布

原野生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后随着用途拓宽,用量增加,以及野生资源的逐渐减少,早已被成功地引为家种,并缩短了它的生长周期,由野生的多年生变为家种的一年生。现市场所供商品均来自于家种。

目前家种面积较大的有:河北安国、安平、博野、定州、清箢、里县,山东的曲府、泗水,江苏的丰县、沛县、射阳、滨海,河南商丘,安徽亳州一带。湖北部分地区亦有少量种植。现代质量认定,祁紫箢(既河北安国一带)为佳品,质地优良,含量稳定。产量可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安国亦为全国最大的集散地。

4形态特征
紫菀为多年生草本,根茎短,密生多数须根,茎直立,粗壮,通常不分枝,被糙毛。基生叶丛生,有长柄,叶片椭圆状匙形,茎生叶互生,无柄,叶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表面粗糙。头状花序多数,伞房状排列,花序有长柄,柄上被短刚毛,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列;花序边缘为舌状花,雌性,蓝紫色;管状花两性,黄色;雄蕊5,子房下位,柱头2分叉,冠毛白色,瘦果。
5生态环境
紫菀生长于山坡或河边草地。
6生物学特性
紫菀喜温暖湿润的气侯,具有怕干旱,耐寒的特性。适宜在土壤湿润、质地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生长。
7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耐寒力强,地下根茎能露地越冬。怕干旱,尤其是6-7月营养生长盛期若遇干旱,将造成大幅减产。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
8生长周期

生长周期:

一年生。


年需求量:

约2000吨。

9采收加工

采收加工:

1、采收 紫菀生长1年后,于秋季霜降前后或翌年春季清明前,割去地上茎叶,挖出根和根茎抖净泥土。

2、加工 去掉残茎,进行晾晒。当须根晾至半干,既柔软又不易折断时编辫,晒至全干。


亩产量:

一般亩产干品300-400公斤。

10储藏养护

紫菀用麻袋包装。贮存于阴凉干燥处,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9-14%。

本品易吸潮生霉、泛油,较少虫蛀。霉变多发生在根茎及须根尾部。商品泛油表面观察不明显,断面有油样物和霉腐气味。危害仓虫发现有锯谷盗和米扁虫,地中海粉螟等。

储藏期间,应定期检查,保持环境干燥,及时清除商品中碎屑尘土,保持清洁。发现吸潮变软,及时晾晒,或将商品密封后抽氧充氮养护。仓虫危害严重时用溴甲烷熏杀。

11形状规格

药材性状:

紫菀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顶端有茎、叶的残基,下端偶有未除尽的母根,质稍硬。根茎簇生多数细根,长3-15厘米,直径0.1-0.3厘米,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

规格标准: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药材商品规格标准,紫菀为统货;不分等级。呈马尾形,根茎顶端有茎、叶的残茎,呈不规则的疙瘩头状;簇生多数细根,松散弯曲或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质较柔韧。断面灰白色。气微香,味甜,微苦。大小不一。无苗芦、杂质、虫蛀、霉变。

12性味功能

性味功效:

紫菀性温,味辛、苦。归肺经。具有温肺下气,消痰止咳等功效。用于咳嗽久逆,咳痰不爽以及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等多种咳嗽。

主要成分:
紫菀皂甙、紫菀酮、槲皮素、无羁萜醇及少量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毛叶醇、乙酸毛叶酯、茴香醚、烃、脂肪酸、芳香族酸、琥珀酸等。

主要药理作用:

祛痰,抗菌和抗病毒等。实验表明,水煎剂有祛痰作用而无镇静及平喘作用;苯及甲醇提取物也有祛痰作用;紫菀在体外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霍乱弧菌、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对抗致病性真菌的作用;水煎剂在鸡胚囊中对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3真伪鉴别
有的地区将橐吾属植物蹄叶橐吾[Ligularia fischeri (Ledeb.)Turcz.]的根及根茎作紫菀用,亦称"山紫菀"。
14种植技术

种植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择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每亩施堆肥或厩肥2000-3000公斤,深耕耙细,整平,然后做成平畦或高垄。

(二)栽种方法

紫菀在生产上多用根茎繁殖。春、秋两季均可栽植。春种于清明至谷雨;秋于霜降前后。

1、选择种栽 选择粗壮,节密,色白、鲜嫩、无虫蛀、接近地面的根状茎做种栽。芦头部位的根状茎易抽苔,不宜做种栽用。秋栽,可随刨随栽;春栽,种栽需要窖藏。其方法:选阴凉处挖坑,置种栽于坑内,填充适量砂土,再盖土40厘米左右即可。

2、栽种方法 将选好的种栽(俗称"引条"),截成长5-8厘米的小段,每段带有芽眼2-3个,按行距30厘米开沟,沟深7厘米左右,将种栽按株距16-20厘米栽种,每穴2-3棵。覆土,轻轻镇压,浇水。每亩约需种栽10-15公斤。一般栽后15天左右即可出苗。

(三)田间管理

紫菀幼苗怕干旱。苗出齐后,视土壤墒情适当浇水,以促使根系发育,加强中耕和除草。为防止伤根,宜浅锄,勤锄,使土壤既疏松又不板结,以提高地温,达到蹲苗的目的。6-8月,紫菀根系生长发育最快,要视土壤肥力、苗情进行追肥,多以人粪尿,饼肥等农家肥为主,追肥后要及时浇水;若幼苗黄弱,也可追施适量氮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或硫酸铵20公斤。如发现植株抽苔,要及时捏掉,促使根部生长。高温多雨季节要及时排除积水,以防烂根。

病虫害防治:

1、病害 主要有斑枯病,危害叶片。但一般不太严重,对产量无明显影响。如病害较重,可用1∶1∶120波尔多液喷洒。每7-10天喷洒1次,连续2-3次。另外,也可增施磷肥,以提高抗病能力。

2、虫害 主要有蛴螬、地老虎,危害根茎和幼苗。防治方法:在耕地或开沟栽种时,每亩施用2.5%敌百虫粉剂1.5-2公斤,掺适量砂土,翻耕土壤中;每亩用鲜草或菜叶30公斤,切成长3厘米的小段,喷少量清水,加2.5%敌百虫粉剂1-1.5公斤,拌匀,做成毒饵,于傍晚撒于株间;对危害严重的地块,用700倍液锌硫磷灌根;若发现苗被咬断,可进行人工捕捉。

15供需情况

发展前景:

紫菀是镇咳、祛痰、抗菌的重要品种,还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近代研究发现具有抗癌作用,因而药用范围将会不断扩大,需要量必将逐渐增加。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紫菀年需量约110万公斤,野生资源蕴藏量约2600万公斤,家种面积约1.3万亩,生产潜力也比较大。

目前,家种紫菀单产不高,应加强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地方习用的野生紫菀,品种比较复杂,需要加强研究,以便合理开发利用。

60年代至80年代生产情况:

紫菀商品,60年代以前,主要靠野生资源提供,以后主要靠栽培提供。新中国成立后,列为三类品种,由市场调节产销。40年来,紫菀收购有过起伏,销售呈逐步增长趋势。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出现过积压,进入80年代购销基本平衡,属于可以满足需要的品种。

50年代,紫菀市场用量不大,可以满足药用需要。60年代初期,全国药用量明显增加,而紫菀野生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多,北方一些产区收购量增长不大;南方产区因交通不便,调运困难,不能大量收购。家种紫菀受自然灾害影响,生产发展缓慢。因此,收购量跟不上销售量的增长,供应紧缺。1960年销售36万多公斤,收购量仅8.8万多公斤,只占销售量的24.4%。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北方产区紫菀收购明显增长,南方家种紫菀也已形成生产能力,产量增加,出现余量。1965年销售47.1万公斤,收购154万多公斤,超过销售量2倍多;1970年销售65万多公斤,收购139万多公斤,超过销售量1倍多。1965、1970、1978三个年度的收购量达450万公斤,除这3年的销售外,尚有库存217万多公斤,可够正常年销售2年多,因而产区调整了生产收购计划和价格,使产销逐步趋向合理。

16药典标准

2015年版 药典标准:

本品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tataricusL.f.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有节的根茎(习称母根)和泥沙,编成辫状晒干,或直接晒干。

【性状】本品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顶端有茎、叶的残基;质稍硬。根茎簇生多数细根,长315cm,直径0.10.3c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 质较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

【鉴别】(1)本品根横切面:表皮细胞多萎缩或有时脱落,内含紫红色色素。下皮细胞1列,略切向延长,侧壁及内壁稍厚,有的含紫红色色素。皮层宽广,有细胞间隙;分泌道46个,位于皮层内侧;内皮层明显。中柱小,木质部略呈多角形,韧皮部束位于木质部弧角间;中央通常有髓。根茎表皮有腺毛,皮层散有石细胞和厚壁细胞。根和根茎薄壁细胞含菊糖,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2)取本品粉末lg,加甲醇2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l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紫菀酮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lmll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 (6090)-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和紫外光灯(365mn)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检查】水分 不得过15.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15.0%(通则2302)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8.0%(通则2302)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45.0%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 为填充剂;以乙腈-水(96: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0nm;

柱温40℃。理论板数按紫菀酮峰计算应不低于3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紫菀酮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乙腈制成每lml0.l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l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人甲醇20ml,称定重量,40℃温浸1小时,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15分钟,取 出,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1,注人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紫菀酮(C30H50O)不得少于0.15%

饮片

【炮制】紫菀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厚片或段,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厚片或段。根外表皮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切面淡棕色,中心具棕黄色的木心。气微香,味甜,微苦。

【鉴别】【检査】(水分)【浸出物】【含量测定】同药材。

蜜紫菀 取紫菀片(段),照蜜炙法(通则0213)炒至不粘手。

本品形如紫菀片(段),表面棕褐色或紫棕色。有蜜香气,味甜。

【检査】水分 同药材,不得过16.0%

【含量测定】同药材,含紫菀酮(C30H50O)不得少于0.10%

【鉴别】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用法与用量】510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