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 开头字母 选择您要查询的品种
- 品种:
天冬
- 1别名
天门冬、明天冬、大当门根等。
- 2概述
天冬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的干燥块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天冬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经》曰:"久服轻身益气延年。"陶弘景于《本草经集注》中,引《桐君采药录》曰:"天冬:叶有刺,蔓生,五月花白,十月实黑,根连数十枚。""门冬蒸剥去皮,食之甚甘美,止饥,虽暴干,犹脂润难捣,必须切薄暴于日中或火烘之也。"葛洪的名著《抱朴子》载:"天门冬:生高地,根短味甜气香者上,其生水侧下地者,叶细似蕴而微黄,根长而味多苦,气臭者下。"《本草衍义》亦载:"天门冬、麦门冬之类,虽曰去心,但以水渍漉使周润渗入肌,俟软,缓缓擘取,不可浸出脂液。其不知者,乃以汤浸一、二时,柔即柔矣,然气味都尽,用之不效,乃曰药不神,其可得乎?"说明古人对天门冬植物来源、药材加工的认识是相当精确的,与现代研究颇为接近。
- 3产地分布
天冬野生资源分布很广。主要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广东;湖南、湖北、广西、河南、山西、安徽、陕西、甘肃、青海、江苏、浙江、江西亦有分布。产于贵州仁怀、湄潭、赤水、习水、凤岗、黔西、大方、金沙、织金、威宁、水城、盘县、普安、望漠、安龙、都匀、独山、平塘、龙里、惠水、紫云、清镇、榕江、沿河、德江;四川酉阳、彭水、古蔺、黔江、开县、武隆、涪陵、盐源、喜德、木里、巴塘、邻水、内江、安岳;云南巍山、宾川、丽江、宁蒗;广东连县、高州、翁源、阳山、信宜;广西凌云、田林、天峨、环江、天等、阳朔、灌阳、灵川、象州、来宾、浦北、灵山、福川、贺县、贵县;湖北郧西、恩施、利川、咸丰、耒凤、郧县、房县、枝城、当阳、崇阳、阳新、咸宁、红安;湖南东安、江华、永州、祁阳、桂阳、永兴、石门、大庸、永顺、慈利、桃源、新宁、城步;安徽青阳、泾县、六安、全椒、舒城、南陵、金寨、霍山。
贵州、四川天冬,以条大肥壮、黄白色光亮,在国内外久享盛誉。
- 4形态特征
- 多年生攀援草本,全株无毛。块根肉质,在中部及近末端呈纺锤状膨大。茎不能直立,长可达1-2米,分枝具棱或狭翅;叶状枝通常每3枚成簇,扁平,或由于中脉龙骨状而略呈锐三角形、镰刀状,退化;叶成鳞片状,顶端长尖,基部有木质倒生剌。花通常2朵腋生,单性,雌雄异株,浅绿色;浆果球形,成熟时红色,具一粒种子。
- 5生态环境
- 天冬多生长于海拔300-1500米,温暖湿润的山野、田间、山坡、草丛或丘陵地带的灌木丛中。
- 6生物学特性
天冬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寒冷、强光和渍水。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
种子特性:发芽率低,仅15-20%。干燥失水和10℃以下低温不发芽。温度在20℃左右,有足够湿度,18-20天出苗。
生长习性:播种后春季出苗,第1、2年生长缓慢,怕强光。第3年起生长迅速,块根增多,膨大。5年以后块根增长不大。花期5-7月,果期9-10月。
- 7生长习性
- 天冬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寒冷、强光和渍水。
- 8生长周期
- 多年生攀援草本,家种的一般在移栽3-4年后采收。
- 9采收加工
1、采收 野生天冬可于秋、冬季采挖,以冬季为好。家种的一般在移栽3-4年后采收。若过早块根少而不健壮,产量不高;年限过长,块根增长不大,并不经济。采收时间自9月至次年3月均可,以冬季采收质量最好。采收时将蔓茎割去,全株挖起,去掉泥土,将块根粗1.3厘米以上的剪下,运回加工,根头及附留的小块根可适当分割,作繁殖材料。每亩可收鲜天冬2000-3000公斤。
2、加工 将鲜天冬洗去泥土,分成大、中、小3级,分别置入沸水中,煮至透心,或置木甑中,蒸至透心,即放入清水中,将外皮剥尽(注意切忌残留少数外皮,否则干后出现包壳影响质量)。凡先剥者应另泡于清水中,待全部剥完后,捞出剪去蒂根,放入烘房烘至8-9成干(注意切忌用烟火烘烤),用硫磺熏10时左右,再烘至全干或晒干。加工折干率约为10-18%。
- 10储藏养护
天冬一般用麻袋包装,每件40公斤左右。贮存于干燥通风处,温度28℃以下,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11-15%。
本品含多糖类成分,受潮易泛糖(泛油),虫蛀。吸潮品返软,表面呈油渍样,常粘成坨块,颜色变为暗棕黑色。初霉时,两端颜色渐白,现灰绿霉斑。为害的仓虫有咖啡豆象、烟草甲、药材甲、赤拟谷盗、锯谷盗、米扁虫、印度谷蛾等。
储藏期间,保持环境整洁、干燥;定期检查,发现受潮或轻度生霉、虫蛀,及时晾晒,或文火烘烤,待干燥至不粘连时,筛去虫尸、杂质,重新包装贮藏;也可用明矾水刷洗,清除霉斑、糖渍,晾晒或烘干后密封保藏。虫情严重时,用磷化铝等药剂熏杀。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密封抽氧充氮养护。
- 11形状规格
- 天冬呈长纺锤形,略弯曲,长5-18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浅不等的纵皱纹,偶有残存的灰棕色外皮。质硬而柔润,有粘性,断面角质样,中柱黄白色。气微,味甜、微苦。以肥满、条大、致密、色黄白、半透明者为佳;条瘦长、色黄褐、不明亮者质次。
规格标准: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天冬商品分为3等:
天冬商品规格标准
一等 干货。呈长纺锤形,去净外皮。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黄色,半透明,条肥大,有糖质。断面黄色或白色,角质状,中央有白色中柱(白心)。气微,味甜、微苦。中部直径1.2厘米以上,无硬皮,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 干货。呈长纺锤形,去净外皮。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间有纵沟纹,半透明,有糖质断面,黄白色,角质状,中央有白色中柱(白心),气微,味甜、微苦。中部直径0.8厘米以上。间有未剥净硬皮,但不得超过5%。无杂质、虫蛀、霉变。
三等 干货。 呈长纺锤形,去外皮。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角质状,中央有白色中柱(白心),气微,味甜、微苦。中部直径0.5厘米以上。稍有未去净硬皮,但不得超过15%。无杂质、虫蛀、霉变。
- 12性味功能
天冬性寒,味甘、苦。归肺、肾经。具有养阴生津,调肺清心功能。用于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白喉。
主要成分:
天门冬酰胺、瓜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甘氨酸等以及β-谷甾醇、5-甲氧基甲基糠醛、葡萄糖、果糖等。其块根中尚分离得7种寡糖类成分,鉴定为:三聚糖、四聚糖、五聚糖、六聚糖、八聚糖、九聚糖及十聚糖。其苦味成分为甾体皂甙,由菝葜皂甙元、鼠李糖、木糖、葡萄糖组成。
主要药理作用:
天门冬煎剂体外试验对炭疽杆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类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体外试验(美蓝法及瓦氏呼吸器测定),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和急性单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的脱氢酶有一定抑制作用,并能抑制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的呼吸;幽门结扎大鼠口服时,能阻止口服乙酰水杨酸引起的胃粘膜损伤;动物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显著镇咳作用和一定平喘、祛痰作用;天冬尚有较强的清除超氧自由基作用,清除率达73.3%。从而可对抗过多的自由基诱发组织老化和防治一些老年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症、肿瘤等),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 13真伪鉴别
多剌天门冬(Aasparagus myriacanthus Wang et S.C. Chen)为披散的半灌木,多剌茎上明显具密的纵凸纹,在分枝上的刺长于花梗,通常2.5-5毫米,叶状枝每6-14枚成簇,锐三棱形;根在中部膨大,呈纺锤形,肉质,长6-12厘米,直径1-2厘米。
滇南天门冬(A.subscandens Wang et S.C.Chen)为多年生草本,上部多少攀援状;茎平滑,无剌,分枝纵棱上多少具软骨质齿;叶状枝,通常3-7成簇,镰刀状;雄蕊6,3枚较长;根在距基部3-10厘米处,呈纺锤状膨大。
短梗天门冬(A.lycopodineus Wall.ex.Baker)为多年生草本,高45-100厘米;茎在上部有时具翅;叶状枝通常3枚成簇,扁平,镰刀状,有明显的中脉;花梗很短;根在距基部1-4厘米处膨大;外皮呈暗褐色为其特点。
- 14种植技术
(一)选地整地
育苗地应选择有天然或人工荫蔽、日照较少的地段,经深翻、耙细、整平后起成1.3米的高畦。移栽地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在前作收获后进行深翻,并开好四周排水沟,栽种时再耙细整平,按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开穴,穴深宽约20厘米,每穴放入土杂肥1公斤,待种。
(二)种植方法
天冬可采用种子繁殖和分根繁殖。生产上多采用分根繁殖。
1、分根繁殖3月上旬至4月上旬,植株未萌芽前,将根掘出,分成3-4小簇,每簇有芽2-3个,种植于已备的穴中,每穴1株。亦可于10-12月采收天冬时,将径粗1.3厘米以上的大块根摘下加工商品,将带有许多幼芽和小块根的根头部,分割成2-5小簇,每簇有芽头2-3个或小块根4-5个作繁殖材料,进行穴栽,每穴1簇。栽后覆土压实,再盖以2-3厘米的细土。
2、种子繁殖于9-10月,果实由绿色变为黄色时摘下堆积发酵,稍腐后,放在水中搓去果肉,选择粒大而充实的种子,即行秋播。如作春播应在低温湿砂中保存种子,播种时再取出。秋播发芽率高,但占地时间长,管理费工。春播,发芽率低,占地时间较短,管理较方便,如种子贮藏得当,同样可获较高发芽率,因此春播亦常采用。播种时在已备的畦上开播种沟,将种子匀撒沟中,播后覆以细土草灰、杂肥土。播种量每亩约10-12.5公斤。
移栽:可于春季或秋季进行。在已备的植地上每穴栽苗1株,起苗移栽时,应注意每株幼苗应有块根2-3个,过少或无块根者,应留于苗床继续培育1年后再移栽;所选种苗应按大小分别栽种,以利管理。每亩栽种约4500株。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每年进行2-3次,第1次在3-4月,第2次在6-7月,第3次在9-10月。中耕除草松土宜浅不宜深,一般入土5-7厘米则可,切勿损伤块根。
2、施肥每次中耕除草时结合进行施肥。第1.2次宜施用人畜粪水,每亩1200-1500公斤。亦可适当施硫酸铵或尿素,每亩用量3-5公斤。第3次中耕除草后宜施土杂肥每亩200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以作冬肥,促使次年植株生长健壮。
3、搭立支架栽种第2年后蔓茎生长至50厘米时,用小竹杆或树枝设立支柱或搭成支架,使其缠绕,利于生长发育。
4、灌溉排水栽种地不能积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涝。天气过旱,适当浇水。栽种后半月内,注意抗旱保苗。
5、间作苗期可与粮食作物间种,移栽后的第1、2年亦可与粮食作物间种。冬季间种胡豆,春、夏季可间种玉米、短期蔬菜或药材穿心莲。第3年一般不宜间种。
- 15供需情况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年需要量约90万公斤,野生资源蕴藏量约1000万公斤,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
天冬产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野生蕴藏量逐年减少,质量下降,近几年的商品出口也因质量问题而受到影响。 天冬除作医疗用药外,还可制成蜜饯作保健食品,亦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尤其近几年来在计划生育,抗衰老和防癌等方面,更引人注目。因此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加强宏观调节,稳定天冬市场价格,防止因价格暴涨导致过量采挖;②加强资源保护,教育和宣传群众挖大留小,坚持低等级、低质量天冬不予收购,使其生息繁衍;③巩固原有的家种基地,加快发展速度,逐步改变长期依赖野生资源的状况;④开展综合利用,扩大新用途。
60年代至80年代生产情况:
我国天冬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野生天冬分布于全国19个省区,蕴藏量较大。湖北、四川、贵州、河南、广东、广西、福建、山西等省(区)虽有人工种植,但面积不大,产量不多。新中国成立后列为三类品种,由市场调节产销。属于可以满足供应的品种。
尽管主产区贵州省曾于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出现商品积压,但从全国市场来看,1978年以前产销基本平衡,略有库存,而1983-1984年却明显出现产大于销。由于天冬商品货源主要靠采集野生资源,40年来,采挖量受价格影响很大。当天冬价格上涨时,各地大量采挖,商品积压。随之降价,采挖和收购量减少。市场价格再度上涨,大量收购,再度积压。由此可见,天冬主产区出现几次产大于销,主要原因是价格因素。
- 16药典标准
2015版 药典标准: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的干燥块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茎基和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热除去外皮,洗净,干燥。
【性状】本品呈长纺锤形,略弯曲,长5~18cm,直径0.5~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浅不等的纵皱纹,偶有残存的灰棕色外皮。质硬或柔润,有黏性,断面角质样,中柱黄白色。气微,味甜、微苦。
【鉴别】本品横切面:根被有时残存。皮层宽广,外侧有石细胞散在或断续排列成环,石细胞浅黄棕色,长条形、长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32~110µm,壁厚,纹孔和孔沟极细密;黏液细胞散在,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椭圆形黏液细胞中,针晶长40~99µm。内皮层明显。中柱韧皮部束和木质部束各31~135个,相互间隔排列,少数导管深入至髓部,髄细胞亦含草酸钙针晶束。
【栓査】水分:不得过16.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5.0%(通则2302)。
二氧化硫残留量:照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通则2331)测定,不得过400mg/kg。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80.0%。
饮片
【炮制】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薄片,干燥。
【检查】二氧化硫残留量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甘、苦,寒。归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用于肺燥干咳,顿咳痰黏,腰膝酸痛,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渴,肠燥便秘。
【用法与用量】6~12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