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 开头字母 选择您要查询的品种
- 品种:
地丁
- 1别名
苦地丁:地丁、地丁草、紫花地丁、扁豆秧、小鸡菜、野堇菜、光瓣堇菜、光萼堇菜。
- 2概述
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犁头草;豆科植物米口袋、小米口袋或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的带根全草。主要分为苦地丁与紫花地丁。
苦地丁:
苦地丁为罂粟科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
紫花地丁:
本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 的干燥全草。春、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 3产地分布
紫花地丁: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苦地丁:
分布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
- 4形态特征
苦地丁:
罂粟科一年生草本。根细而长,具侧根,根棕褐色。茎柔弱,分枝繁多,高15~40厘米,光滑无毛,常具有4~5条棱脊。基生叶和茎叶互生,具长柄,长2~5厘米;叶片轮廓卵形,2~4回羽状全裂,裂片2~3对,具细柄或几无柄,小裂片披针形或长随圆形,先端钝。基部下延形。
总状花序腋生,花序长1~6厘米,有叶状苞片。花淡紫色,长约2厘米,横生在小花梗上,小花梗长约2毫米,萼片小,2轮,鳞片状;花瓣4枚,外轮2片大,上部1片瓣尾部延伸成圆筒状的距,距长约0.5厘米,前端微波状,下面花瓣具浅束状,先端微凹,内轮2瓣较小,顶端深紫色,顶端微联合,雄蕊6枚。花丝联合成扁平两束,对着有距花瓣雄蕊的花丝基部具密腺插入距内;每束具3个淡黄色花药;雌蕊1枚,花柱细而短;柱头侧扁状;子房上位,扁柱形,长约5毫米,1室,侧膜胎座,每室多数胚胎。蒴果,长椭圆形,绿色,长7~20毫米,宽2~6毫米,花柱、柱头宿存,2瓣裂。种子多数,圆肾状,黑色,有光泽。花期5月。
苦地丁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基本无毛。根细直,长3-10cm,少分枝,淡黄棕色。茎3-4条,丛生。茎叶互生;叶柄长0.4-4cm;叶片长1.5-3.5cm,灰绿色,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裂片倒卵形,上部常2浅裂成3齿。
总状花序顶生,长1-6.5cm,果期可达12cm;苞片叶状,羽状深裂;花梗长1-3mm;萼片2枚,小,早落;花淡紫色,长10-12mm;花瓣4,外轮2瓣先端兜状,中下部狭细成距,距长4.5-6.5mm,内轮2瓣形小;雄蕊6,每3枚花丝合生,形成2束;子房狭椭圆形,外被柔毛。
蒴果狭扁椭圆形,长1.2-2cm,花柱宿存,内含种子7-12枚。种子扁球形,直径1.5-2mm,黑色,表面光滑,具白色膜质种阜。花期4-5月,果期5-6月。
紫花地丁:
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高4-14厘米,果期高可达20余厘米。根状茎短,垂直,淡褐 色,长4-13毫米,粗2-7毫米,节密生,有数条淡褐色或近白色的细根。叶多数,基生,莲座状;叶片下部者通常较小,呈三角状卵形或狭卵形,上部者较长,呈长圆形、狭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5-4厘米,宽0.5-1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截形或楔形,稀微心形,边缘具较平的圆齿,两面无毛或被细短毛,有时仅下面沿叶脉被短毛,果期叶片增大,长可达10余厘米,宽可达4厘米;叶柄在花期通常长于叶片1-2倍,上部具极狭的翅,果期长可达10余厘米,上部具较宽之翅,无毛或被细短毛;托叶膜质,苍白色或淡绿色,长1.5-2.5厘米,2/3-4/5与叶柄合生,离生部分线状披针形,边缘疏生具腺体的流苏状细齿或近全缘。
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喉部色较淡并带有紫色条纹;花梗通常多,数,细弱,与叶片等长或高出于叶片,无毛或有短毛,中部附近有2枚线形小苞片;萼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7毫米,先端渐尖,基部附属物短,长1-1.5毫米,末端圆或截形,边缘具膜质白边,无毛或有短毛;花瓣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侧方花瓣长,1-1.2厘米,里面无毛或有须毛,下方花瓣连距长1.3-2厘米,里面有紫色脉纹;距细管状,长4-8毫米,末端圆;花药长约2毫米,药隔顶部的附属物长约1.5毫米,下方2枚雄蕊背部的距细管状,长4-6毫米,末端稍细;子房卵形,无毛,花柱棍棒状,比子房稍长,基部稍膝曲,柱头三角形,两侧及后方稍增厚成微隆起的缘边,顶部略平,前方具短喙。
蒴果长圆形,长5-12毫米,无毛;种子卵球形,长1.8毫米,淡黄色。花果期4月中下旬至9月。
- 5生态环境
紫花地丁:
生于田间、荒地、山坡草丛、林缘或灌丛中。在庭园较湿润处常形成小群落。朝鲜、日本、苏联远东地区也有。
苦地丁:
生于山沟、溪流及平原、丘陵草地或疏林下。
- 6生物学特性
- 7生长习性
紫花地丁:
性喜光,喜湿润的环境,耐荫也耐寒,不择土壤,适应性极强,繁殖容易,能直播,一般3月上旬萌动,花期3月中旬至5月中旬,盛花期25天左右,单花开花持续6天,开花至种子成熟30天,4月至5月中旬有大量的闭锁花可形成大量的种子,9月下旬又有少量的花出现。
苦地丁:
喜温暖湿润环境,宜在水源充足、肥沃的砂质壤土中种植,怕干旱,忌连作,宜与高秆作物套种。
- 8生长周期
- 多年生。
- 9采收加工
紫花地丁:
5-6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全草,先净,晒干。
苦地丁:
于小满节前后,当地丁半籽半花时,选晴天割取地上全草,晒干。
- 10储藏养护
置干燥处。
- 11形状规格
紫花地丁:
本品多皱缩成团。主根长圆锥形,直径1~3mm;淡黄棕色,有细纵皱纹。叶基生,灰绿色,展平后叶片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6cm,宽1~2cm;先端钝,基部截形或稍心形,边缘具钝锯齿,两面有毛;叶柄细,长2~6cm,上部具明显狭翅。花茎纤细;花瓣5,紫堇色或淡棕色;花距细管状。蒴果椭圆形或3裂,种子多数,淡棕色。气微,味微苦而稍黏。
苦地丁:
为干燥皱缩全草,长5~10厘米,叶具长柄;叶片3回羽状深裂,裂片狭细。叶腋有淡紫色小花,或长椭圆形扁平的荚果,表面灰绿色,内含数粒扁圆形、黑色的种子。味苦。
- 12性味功能
紫花地丁: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碎,干燥。
性味:
苦、辛;寒。
归经:
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用于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
苦地丁:
性味:
苦;寒。
归经:
心;脾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肿。主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传染性肝炎;肠炎;痢疾;肾炎;腮腺炎;结膜炎;急性阑尾炎;疔疮痈肿;瘰疬。
用法与用量:
9~15g。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 13真伪鉴别
紫花地丁:
(1)本品叶的横切面:上表皮细胞较大,切向延长,外壁较厚,内壁黏液化,常膨胀呈半圆形;下表皮细胞较小,偶有黏液细胞;上、下表皮有单细胞非腺毛,长32~240μm,直径24~32μm,具角质短线纹。栅栏细胞2~3列;海绵细胞类圆形,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1~40μm 。主脉维管束外韧形,上、下表皮内方有厚角细胞1~2列。
(2)取本品粉末约2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热水10ml,搅拌,使溶解,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紫花地丁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5~10μl、对照药材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5:3: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3个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在水浴上回流30mm,滤过。滤液在水浴上浓缩至一定量,供下列实验:取上述溶液1ml,加2mol/l醋酸钠-2mol/l已酸(1:3)混合液1ml,再加0.01mol/L,置蒸发皿中,蒸去甲醇,加饱和硼酸丙酮试剂1ml,蒸干,再加10%枸橼酸再酮试剂1ml,蒸干,在紫外光灯(254nm)下显浅苹果绿色荧光。(检查黄酮类)(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在水浴上回流30min,滤过,滤液浓缩后,作供试品溶液。另取对照品槲皮素和芦丁制成对照品溶液。分别取上述各溶液,点样于同一硅胶H-1%CMC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酸(20:10:3)展开,取出,晾干,在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后,用1%三氯化铝已醇液喷雾,干后在紫外光灯下观察,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苦地丁:
性状鉴别:
全草皱缩成团,伸展后长5-30cm。主根扁圆柱形,长3-5cm,直径1-1.5(-3)mm;表面棕黄色或黄白色,较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常呈二股扭曲状,有支根和须根;质较硬,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中心棕色。根茎较短,长2-5mm,有节,可见叶痕;质硬,断面黄白色,中心有白色髓或中空。茎丛生,纤细,有5个棱脊及纵纹,灰绿色或黄绿色,长5-20cm,直径l-2.5mm,节间较长;质柔软,易压扁,断面中空,略呈纤维性。叶多皱缩破碎,暗绿色或灰绿色,有长柄;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纤细;柔软。花淡紫色,少见或已皱缩破碎。蒴果灰绿色或黄绿色,扁长椭圆形;果皮质脆,常破碎或裂成2片,留有两条棕黄色的种框。种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泽。气青草样,味苦而持久。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略呈五角形。表皮细胞1列,外被较厚的角质层;气孔有的略下陷。皮层薄壁细胞形状不规则,棱脊处有厚角细胞7-10列,中柱鞘纤维环有l-2列纤维,棱脊处为4-5列;纤维胞腔较大,壁非木化。外韧型维管束位于棱脊处。韧皮部狭窄。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组成,壁均非木化。髓部中央有大空腔。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平直;气孔少数,不定式。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呈波状弯曲;气孔较多,副卫细胞3-6个。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在水浴上回流10min,滤过。滤液稍浓缩后,取1ml,加浓盐酸4-5滴及镁粉(或锌粉)少许,在沸水浴中加热3min,溶液呈粉红色。(检查黄酮类)
(2)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约1g,酸性乙醇回流提取,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残渣加2%盐酸约5ml溶解,用氨水碱化,氯访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为样品液。以普罗托品、紫堇灵为对照品。点样于碱性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乙醚-乙醇-氨水(18:2:1:0.05)展开10cm。取出,晾干,喷以改良碘化秘钾试剂,供试品色谱与对照品色谱在相应位置显相同橘红色斑点。(检查生物碱类)
- 14种植技术
紫花地丁:
播种前准备:
常规使用的播种箱,规格长50cm,宽30cm,高8~10cm,也可采用育秧盘。木箱在使用前一定要用水泡透,否则容易造成土与箱分离,影响出苗。床土准备一般用2份园土,2份腐叶土,1份细沙,用孔径为lcm以下的筛子过筛备用。播种前要进行土壤消毒,一般可用0.1%~0.3%的高锰酸钾溶液喷洒床土,以达到培育壮苗、防治苗期病虫害的目的。土壤消毒后用硝基腐殖酸调节土壤pH值到6.0~7.0左右待用。
播种方法:
将采集到的紫花地丁的种子放在通风干燥处保存。12月上旬播种在2~8℃的低温温室内,翌年2月出苗,3月下地定植。亦可在5月份采下种子,直接地播,很快就可以发芽出苗。由于种粒比较细小,播种时最好采用“盆底浸水法”即将床土装入秧盘或浅盆,置于更大的盛有水的容器中,使水从秧盘或盆底部向上渗透,湿润整个床土,然后再进行播种。
播种时可采用撒播法,用小粒种子播种器或用手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浸润透的床土上,撒种后用细筛筛过的细土覆盖,覆盖厚度以盖注种子为宜。种子出苗过程中,如有土壤干燥现象,可继续用盆浸法补充水份。播种后室内温度控制在15~25℃为好。
幼苗期管理:
小苗出齐苗后要加强管理,特别要控制温度以防小苗徒长,此时光照要充足,温度控制在白天15℃,夜间8℃~10℃,保持土壤稍干燥。当小苗长出第一片真叶时开始分苗,移苗时根系要舒展,底水要浇透。白天温度为20℃左右,夜间温度为15℃左右,可适量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液促进幼苗生长,当苗长至5片叶以上时即可定植。
定植:
定植密度如果选用叶片在15~20之间的大中苗移栽,40株/m2。如果选用叶片在5~10之间的中小苗移栽,密度可为50株/m2。另外发现带土壤移植较裸根移植缓苗快,成活率高。
生长期管理:
紫花地丁抵抗能力强,生长期无需特殊管理,可在其生长旺季,每隔7~10天追施一次有机肥。会使其景观效果更加。
病虫防治:
红蜘蛛危害叶片,可用石硫合剂喷杀。
会生叶斑病,是半知菌感染所致。起初只是一个个小褐点儿,如不及时治疗会产生大片的黑斑,叶片枯黄死掉。所以,一旦发现生病,应立即用百菌清8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隔7-8天一次,连续2-3次,可基本痊愈。主要虫害有介壳虫、白粉虱等,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至1500倍液喷洒。
苦地丁:
种植方法:
用种子繁殖,每亩约需种子3~4公斤。通常与禾本科植物套种。小暑与大暑节待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封垄后,在行间浅锄地面,将种子均匀撒入行间,用大锄推一遍,将种子埋严,浇水,要保持畦面湿润,30天左右出苗。
田间管理:
因地丁为喜阴植物,故出苗后要勤浇水,加强管理。大秋作物成熟收获时,注意不要埋住地丁苗。上冻前要浇冻水,覆圈肥。翌春化冻后,将粪块砸碎,整平。清明至谷雨节新生叶尚未布满地面时,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追后要浇水。立夏后停止浇水,以防茎、叶腐烂,降低产量。
主要病虫害:
惊蛰节前后,幼苗返青时,常有一种鳞翅目的黑色幼虫,咬食嫩芽,为害甚大,可用青虫菌(腊螟杆菌三号)500~1000倍液喷杀,或每亩用2500克菌粉加15~25公斤细土配成毒土,撒施田内毒杀。
- 15供需情况
- 16药典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