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档案 195

请按 开头字母 选择您要查询的品种

字母:
不选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类别:
不选 根及根茎类 动物类 矿石类 其它加工类 果实种子类 全草类 花类 叶类 树皮类 藤木类 树脂类 菌藻类
品种:
全蝎
展开

全蝎

1别名

蝎子、全虫等。

2概述

全蝎具镇痉、攻毒的独特疗效,为中医临床和传统出口的动物药材。

本品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全蝎在《诗经》、《说文》、《广雅》等古籍中均有收载。唐·《酉阳杂俎》载:"江南旧无蝎,开元初(公元739年)尝有一主簿(小官名),竹筒盛过江,至今江南往往有之,俗呼主簿虫"。药用始载于五代《蜀本草》。宋·《开宝本草》载:"蝎出青州,形紧小者良"。宋·《本草图经》载:"蝎今人捕得,皆火逼干死收之"。明·《本草纲目》载:"蝎形如水黾,八足而长尾,有节色青,今捕者多以盐泥食之","其毒在尾,今入药有全用者,谓之全蝎,有用尾者,谓之蝎稍,其力尤紧","蝎,足厥阴经药也,故治厥阴诸病,诸风掉眩,搐掣,疟疾寒热,耳聋无闻"。

 

3产地分布
我国药用全蝎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北、河南,辽宁、北京、陕西、江苏、湖北、安徽、山西等省亦有分布。山东省全蝎以量大质优闻名,为传统的地道药材。主产于山东临朐、青州、沂源、历城、章丘、长清、蒙阴、枣庄、安丘、博山、泰安、平度、栖霞、莱阳、日照;河北邢台、平山、易县、涞水、临城、内丘、沙河、唐县、承德、平泉;河南淅州、禹州、鹤壁、邓州、登封。
4形态特征
蝎分为前体(头胸部)和后体两部分,后体又分为中体(前腹部)和末体(后腹部)。前体较宽,称为躯干,末体窄长,称为尾。总体长5厘米左右,雌蝎比雄蝎稍长。前体(头胸部)背面为坚硬的背甲,背甲前窄后宽,呈梯形;中央有一对中眼,位于眼丘上;两前侧角各有排列成一斜列的三个单眼。口位于正前方;有附肢6对,即螯肢、触肢各1对,步足4对。中体(前腹部)分为7节,第3-6节腹板两侧各有一个气孔,内通肺书;腹面有两片半月形的生殖厣,打开后可见一多褶壁的生殖孔;卵巢呈网状,有3 根纵管,5对横管相连而成;周围有圆形的卵巢,卵巢前方两侧有短输卵管通入膨大的受精囊,汇合成生殖腔,经雌孔通往体外;雄性精巢左右各1对,梯形,由外侧的输精管通入膨大的贮精囊,再由生殖腔的分枝通入生殖腔,经雄孔通往体外。末体(后腹部)分为5节,第5节之后为袋状尾节,内有1对白色毒腺;毒针近末端各有一个针眼状开口与毒腺通出的细管相连;肛门开口于第5节腹面后缘的节间膜上。
5生态环境
蝎多栖息在温暖地区,有石砾的山坡洞穴和墙缝处。多见于片状岩石及杂有泥土、湿度适宜、植被较稀疏、有草木和灌木的山坡地。蝎窝在地下垂直深度30-50厘米。
6生物学特性

1、活动 蝎一般在"谷雨"至"立冬"之间活动,35℃以内有明显的趋温性,38℃时最活跃,全年活动期约6个月。具负趋光性,昼伏夜出,多于温暖无风、地面干燥、日落后至上半夜外出;有风时活动较少。行走时尾部平展,尾节向上折起。静止时尾部卷起,尾节折叠于中体第5节背面,尾刺尖端指向前方,或尾部卷起平放在一侧的地面上,遇特殊情况迅速做出刺物动作。

2、取食 蝎为食肉性动物,喜吃蜘蛛和小蜈蚣,也爱吃蝗虫的若虫和蟋蟀,也勉强取食蝇蛆、蚯蚓、家蚕、马陆和鼠妇虫。取食前,先用毒刺将猎物螫死或用触肢将捕获物夹住举起,再螫死。然后用螯肢把食物慢慢撕开,先吸食体液,再吐出消化液,使食物在体外消化,然后慢慢吸入。毒液无色透明,中性,对鞘翅目以外的大多数昆虫可以致命;人被螫伤会引起灼烧样剧烈疼痛,一般无生命危险。

3、繁殖 自然界蝎的雌雄比约为3:1。交配方式是,在无风的夏夜,雄蝎钳住母蝎的触肢拖来拖去,20分钟左右,雄蝎产出鞭状精球,粘于石片上,雌蝎被拖至生殖孔与精球相对的位置,巧妙地将精球导入雌孔,身体迅速下压使精球破裂,精子进入雌体,在输卵管内与卵子结合。母蝎交配1次可连续繁殖几年。

蝎为卵胎生。受精卵在输卵管内靠自身营养,约经40天完成胚胎发育。华东地区一般在7月中、下旬产仔(幼蝎),临产前母蝎停止进食,夜间外出寻找距地表8-10厘米处温湿度合适、安静、较密闭的洞穴。产仔时,腹部高高抬起,生殖厣张开产出小蝎。待仔蝎身上的粘液干燥后,由母蝎协助爬上母体较整齐地伏在母背上。一般母蝎平均产仔25只。母蝎负仔期间不吃不动,全神贯注地监护幼蝎,此时,母蝎感觉器官特别灵敏,即使一只小小的蚂蚁,闯入它的警戒范围,立刻做出捕杀、对抗的动作。若有小蝎掉落蝎背,即用触肢将小蝎轻轻钳住,诱导返回背上。如遇天敌或恶劣气候,便负着小蝎迁移到安全场所。情况严重时,会将小蝎摔掉,甚至吃掉。所以繁殖期间,要特别注意环境的安静。

4、生活史 仔蝎出生5天左右,在母背上蜕第1次皮,身体由黄变褐,体形也变瘦长;5-10天离开母背,独立生活。在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历时2年半蜕6次皮达到7龄,发育成熟。成蝎连续繁殖3-5年后,逐步衰老死亡。

5、蜕皮 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经一系列生理生化作用,使躯体原表皮与真皮分离,同时产生新表皮,以适应体躯增长的需要。蜕皮的外部条件是日均温度25-35℃,蝎窝土壤湿度10-15%。蜕皮时,老皮先从头胸部的钳角与背板的水平方向开裂,通过身体的不断抖动,从头部开始,渐次至后腹部蜕出。蜕皮后身体迅速长大,一定程度后停止,再蜕皮,再长大,直到7龄。1-2龄蝎蜕皮1次身体增长约5毫米,3-6龄约7毫米。幼蝎第1次蜕皮在母背上进行,蜕皮时间比较整齐;离开母体后,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蜕皮时间相差很大,有的可达3个月(不包括冬眠)。

6、冬眠 是蝎适应寒冷的生理形式,冬季寒冷到来之前,蝎活动逐渐减弱,当平均地温(5厘米处),降至10℃以下时,便沿着缝隙下潜至地下25-70厘米处,选土壤湿度15%以下,温度2-3℃处冬眠。翌年春,温度上升至10℃以上时,出土活动。

7、对温、湿度的要求 蝎生长发育受温、湿度影响很大。10℃为发育起点湿度,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30-38℃;40℃以上时活动不正常;44℃时30分钟左右即死亡。0℃以下冻死。1-10℃冬蜇。

自然界中蝎通过在地表下做上下运动和冬眠来适应温度变化。春季气温上升,地表温度高,蝎由深处向上移动,夏季夜晚温度合适,外出活动、觅食;中午地表温度过高,向地下移动至适宜处。秋冬随着气温下降,逐步下潜,10月在较深处冬眠。温度对蝎蜕皮间隔期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性别、龄期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蝎通常不喝水,主要通过摄取食物和体表获取水分,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吮吸水。蝎食物中的含水量大约为60-80%;夜间蝎窝中空气湿度上升,通过体表可以把白天失去的水分补充回来。体内水分主要通过呼吸、体表蒸发和粪便排出。蝎窝中土壤及空气含水量对蝎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土壤含水量7-15%,适于蝎生长发育;3-6%,生长发育缓慢;1-2%,生长发育停止;25%以上,使蝎死亡。

 

7生长习性
具负趋光性,昼伏夜出,多于温暖无风、地面干燥、日落后至上半夜外出;有风时活动较少。喜吃蜘蛛和小蜈蚣,也爱吃蝗虫的若虫和蟋蟀,也勉强取食蝇蛆、蚯蚓、家蚕、马陆和鼠妇虫。
8生长周期

多年生动物。

 

年需求量:

约800吨。

9采收加工

捕捉及加工:
1、捕收 在4-5月野生蝎出蜇刚爬到地表时捕捉。此时,气温上升到20℃以上,地表湿润而温暖,蝎活动力弱,分布相对集中,腹中污物少,加工质量好,是捕捉的最好时期。一般选晴天,用竹夹或竹筷捕取,放入瓶、桶等容器内。捕捉的动作要轻,尽量不损伤蝎体,也不要放在塑料袋内,以免造成死伤。

2、加工 取活蝎、食盐、温水(20-25℃),按10:1.5:40配比,首先将食盐用水溶化,放入活蝎,浸泡6-12小时,使其吐尽污物,捞入竹筛。浸过蝎的食盐水,弃除泥沙,置锅内煮沸去泡沫,再放入浸过的全蝎,用竹篦压紧,盐水没过全蝎,用武火(大火)煮,随时补充水,约3小时左右,改用文火(小火),不再添水,经常翻动,避免底部烧焦,同时逐渐减少小火力,待全蝎脊背抽沟,全身僵挺,色泽光亮,锅内水基本耗光时取出,置通风干燥处晾干即可。商品通称"盐水蝎"。

加工清水蝎的方法基本同盐水蝎,但用盐量小,易发霉变质,产区现在基本不用。

加工后的全蝎放入大缸内盖严,防止吸潮,准备装箱。

 

10储藏养护

全蝎多用内衬防潮纸的木箱盛装,贮于阴凉干燥处,温度28℃,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12-16%。

本品多用盐制,入夏后易吸潮,使商品发霉、变色;在干燥季节又易析出盐结晶,使商品变脆、破碎。危害的仓虫有拟白腹皮蠹、赤毛皮蠹、赤足郭公虫、赤颈郭公虫、沙纹蕈甲等,蛀蚀品肢体脱落,胸腹空虚。

储藏期间,在包装内置花椒、山苍子、大蒜等对抗驱虫,或密封抽氧充氮养护。发现潮解、轻度霉变、虫蛀品,及时摊晒晾干,但不宜勤翻动,防止破碎;严重时,用磷化铝熏杀。

 

11形状规格

全蝎商品头胸部与腹部与腹部呈扁平状椭圆形,后腹部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5厘米,头胸部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螯肢及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背面覆有背甲,腹面有足4对,前腹部由7节组成,第7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隆基线,背面绿褐色,后腹部棕黄色,6节,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气微、味咸。

规格标准:

统货。以身干、色鲜、完整、绿褐色、腹中少杂质者为佳。清明至谷雨捕捉加工的为春蝎,品质优。夏季捕捉的腹内杂质较多,质次。

12性味功能

全蝎味辛、性平,有毒。归肝经。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等功能。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 ,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主要成分:

蝎毒,系一种类似蛇毒的神经毒蛋白质,此外,尚含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软脂酸,硬脂酸,胆甾醇,卵磷脂及铵盐等。

主要药理作用:

小鼠口服止痉散(全蝎和蜈蚣干粉等量混合)对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宁及烟碱引起的惊厥均有对抗作用,对士的宁的惊厥效果最为显著,烟碱次之。静脉注射全蝎浸剂及煎剂均可使兔、犬血压下降。降压原理为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血管,直接抑制心脏以及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蛇毒能使呼吸麻痹,最小致死量,兔为0.07毫克/公斤。小鼠为0.5毫克/公斤,蛙0.7毫克/公斤。

 

13真伪鉴别

真全蝎:

头胸及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完整体长约6cm。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一对短小的钳肢及一对较长的钳状螯夹,背面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未端有2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绿褐色;后腹部由6节组成,棕黄色,多连接。前腹部略具韧性,折断后内有空隙及黑色或棕黄色物质,质柔软。完整全蝎质轻,体柔略具弹性。

假全蝎:

头胸及前腹部呈扁圆柱形。胸部钳肢及钳状螯夹、腹面4对足大多与体分离,完整者少见。前后腹部多断离,前腹部无韧性,难折断,断面严实,内有灰色、白色或土黄色物质,质坚硬。质重,体坚硬,无弹性。

14种植技术

全蝎人工养殖有隔离饲养、温室饲养及家繁山养3种方法。

(一)选场建场

1、隔离饲养场宜选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在选好的场地上挖深50厘米的坑,填上石块和泥土(比例3:1)做成蝎窝,窝顶适当盖一层泥土,并修建一些与下面相通的蜂窝式孔洞,以便蝎子进出。然后喷水,使上下层泥土粘合,并形成土壤毛细管。窝修好后用砖彻围墙,墙高20厘米左右,墙上沿嵌镶玻璃,防止蝎逃窜。

2、建常年可保持35-38℃的温室,内建养蝎池。

3、家繁山养场宜选择山地起伏连绵、岩石成层、缝隙交错较多处。在放养场内选择背风向阳无污染处建饲养池,池长6米,宽3米,深30厘米,放碎石片、瓦块及泥土并使之有缝隙,地表用薄石块垒三条长5米,高0.5米的石堰,池内设黑光灯。四周用20厘米高的玻璃封闭。用于孕蝎产仔。

(二)饲养方法

1、种蝎选择 种蝎应就近捕捉,选择体大,前腹部肥大饱满的母蝎。蝎交配一次可连续繁殖几年,所以,不必投放公蝎。采种最适季节为5月至6月下旬。因此时蝎出蛰后经一段觅食,体力已恢复,临产期短。

2、饲养方式 隔离饲养:自然界蝎为散居型,在较大的范围内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人工饲养条件下,蝎的密度大,常相互干扰,甚至残食,隔离饲养法,将蝎子的较大群体分散到务个小隔离区,有利于蝎的生长发育。每0.2米2的隔离小区,投放30只孕蝎或300只左右仔蝎较为合适。单个蝎隔离成活率高,但成本高,不适于大量生产。

温室 饲养:自然界蝎以温度较高的7、8、9月为主要生长期。冬季只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投放足够的食物,蝎仍能正常生长发育。饲养温室的热源可用工厂余热,也可单独加温,或辅以太阳能。温度保持35-38℃,相对湿度70-80%,仔蝎300天左右可长成成蝎,进行繁殖,也可加工入药。

家繁山养:药用蝎的捕收在春季孕仔时进行,这对蝎的繁衍极为不利。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收购季节,选体格健壮的孕蝎饲养一段时间,产仔后加工入药,仔蝎放到野外适宜区自然生长。此法能充分利用野生资源,具有设备简单,人工养殖时间短,费用低等特点。方法是:5月上旬,在收购的活蝎中,选体大、健壮、无伤残的孕蝎,每池投放0.8-1万只,并投放适量的食料,使其产仔,仔蝎蜕皮脱离母体后分离出来,放入野外放养区。放养时按10米左右的距离,平行撒入选好的放养区内,每亩投放400-800只。投放的仔蝎与自然繁殖的仔蝎一样,也需3年长大。山东青州的小规模试验表明,放养区内蝎的密度可增加48%,收购量最多可提高50%,母蝎回收率达80%。

(三)饲养管理

1、饲养与喂食 人工饲养条件下,选用的食物,必须是蝎喜吃,又能保证生长发育营养;来源稳定可靠,成本低;易于蝎捕食,不污染环境。许多仓库害虫及鼠妇虫、土鳖虫等,营养价值与蝎的野生食物相似,可做为人工养蝎的主要饲料。目前,黄粉虫、洋虫、土鳖虫等均已饲养成功,从而为人工养蝎提供了较丰富的饲料来源。

在自然条件下,蝎的食物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人工饲养的饲料种类也应多样。据试验观察,单用鼠妇虫饲养仔蝎几乎不生长,体重基本不增加,多数不能蜕皮;用洋虫与鼠妇虫交替饲养,可明显增进发育,大部分可以蜕皮;用多种虫混合饲养,蝎生长发育良好。一般仔蝎第1次皮后,每次吃8-10毫克的小虫,相隔大约10天再进食1次,共约3次。成年母蝎1次可吃掉100毫克的小虫子,一般20天1次。产后母蝎,每天1次可吃100毫克,连续进食2天。此时腹已饱满,10天后,又吃约100毫克,至冬眠共约600毫克。人工饲养时要适时适量投放饲料,以不残留或少残留为度,避免环境污染和浪费。

2、龄期管理 2龄蝎脱离母体后,第5天至第2次蜕皮前后,为食欲旺盛期。要保证有足够的食物,做到喂饱、吃肥,以便蜕皮和顺利越冬。第2、3年的6月、8月蜕皮前后,均要喂足饲料,加强管理。当进入成年蝎,开始繁殖时,应及时加盖塑料薄膜,搭设塑料棚,也可采用其它方法,保持蝎窝的适宜温度,同时供给充足的食物,延长蝎有效生长期。

病害防治:

1、病害 吃带病菌的食物,易感染细菌性病害,死后尸体变质发臭。环境过于潮湿,易感染真菌病,死后尸体僵化,并长出菌丝体。蝎长期处于过度潮湿的环境,则造成组织积水,前腹部膨大,停止发育,严重时死亡。蝎长期处于干燥的环境,土壤水分低于3%,肛门堵塞,停止进食,继而死亡。人工养蝎因管理不当,还会出现热死、冻死、饿死及机械损伤等情况。养蝎应以预防为主,一旦患病治疗较难。

2、天敌 主要是蚂蚁、食虫鸟、两栖类、爬行类、啮齿类等动物。可以通过封闭和隔离来防御。

 

15供需情况


全蝎应用广泛,以全蝎为原料的中成药达30多种。近年来全蝎又用于麻风病、大骨节等症。蝎毒还能治疗肿瘤、心血管病。全蝎还是传统的出口商品。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蝎野生资源蕴藏量约47万公斤,年需要量约12万公斤,由于资源分散,捕收率低,商品资源严重不足。因此,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对蝎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保护好现有野生资源,防止"杀鸡取卵"掠夺式的捕收;药材经营部门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技术指导,搞好收购和加工工作的管理;大力开展人工养殖,对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要努力加以完善,解决好生产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实现人工养蝎的商品化生产。

50年代至80年代生产情况:

全蝎为我国常用动物药材,应用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市场供应一直比较紧缺,属于不能满足需要的品种。

为了增加产量,缓和市场供应,产区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组织收购;国家相应调整了收购价格。50年代全蝎每公斤3.6元调为8元,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为10-15元,80年代中期为40元;但产量仍无明显增加。主要由于大量垦荒种田,广泛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城乡基本建设的发展,破坏了全蝎栖息繁衍的环境;捕捉季节正值母蝎孕仔,影响了繁衍;加之收价提高,打破了捕大留小的传统习惯,小蝎也加工出售,造成了野生资源严重减少。50年代开始,山东进行了野生变家养的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在生物学特性以及隔离饲养、家繁山养、温室饲养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正逐步向商品生产迈进。

 

16药典标准
2015年版 药典标准: 

本品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体。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性状】本品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约6cm。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螯肢和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第7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背面绿褐色,后腹部棕黄色,6节,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剌,毒刺下方无距。气微腥,味咸。

【鉴别】本品粉末黄棕色或淡棕色。体壁碎片外表皮表面观呈多角形网格样纹理,表面密布细小颗粒,可见毛窝、细小圆孔和淡棕色或近无色的瘤状突起;内表皮无色,有横向条纹,内、外表皮纵贯较多长短不一的微细孔道。刚毛红棕色,多碎断,先端锐尖或钝圆,具纵直纹理,髓腔细窄。横纹肌纤维多碎断,明带较暗带宽,明带中有一暗线,暗带有致密的短纵纹理。

【检查】黄曲霉毒素照黄曲霉毒素测定法(通则2351)测定。

本品每1000g含黄曲霉毒素不得过5μg,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B2和黄曲霉毒素玖的总量不得过10µg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0.0%

饮片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性状】【鉴别】【检査】(黄曲霉毒素)【浸出物】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I辛,平;有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蜗,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用法与用童】3~6g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