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 开头字母 选择您要查询的品种
- 品种:
仙茅
- 1别名
独茅根、茅爪子、婆罗门参、独脚仙茅、蟋龙草、风苔草、冷饭草、小地棕根、地棕根、仙茅参、独脚丝茅、黄茅参、独脚黄茅、独足绿茅根、天棕、山棕、土白芍、平肝薯、盘棕、山兰花等。
- 2概述
本品为石蒜科植物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的干燥根茎。
仙茅始载于《雷公炮炙论》。《海南本草》谓仙茅"生西域,……蜀中诸州皆有,粗细有筋,或如笔管,……黄色多涎"。《图经本草》载其"生西域及大庾岭,今蜀川江湖两浙诸州皆有之。叶青如茅而软,腹稍阔,面有纵理,又似棕榈。至冬当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栀子黄,不结实。其根独茎而直,傍有短细根相附,肉黄白,外皮稍粗褐色,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用"。以上描述及《证类本草》所附"江宁府仙茅"之图,均与现今所用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相符。又李时珍说:"……四五月中抽茎四五寸,开小花深黄色,六出"。及《证类本草》所附"戎州仙毛"之图,则可能是大叶仙毛Curculigo capitulata(Lour.)O.Kuntze。
- 3产地分布
主产于四川宜宾、雅安专区,云南昭通专区及贵州等地。此外,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亦产。
- 4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40cm。根茎向下直生,圆柱形,长可达30cm,粗约1cm,肉质,外皮褐色;须根常丛生,两端细,中间粗,长可达6cm,肉质,具环状横纹。地上茎不明显。叶基生,3-6枚,披针形,长10-30cm,宽0.1-2.5c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柄,柄基部扩大成鞘状,叶脉明显,两面疏生长柔毛,后渐光滑。花葶极短,隐藏于叶鞘内;花杂性、上部为雄花,下部为两性花;苞片披针形,膜质,被长柔毛;花黄色,直径约1cm,下部花筒线形,长约2.5cm,上部6裂,裂片披针形,长8-12cm,被长柔毛;雄蕊6枚,子房下位,被长柔毛,花柱细长,柱头棒状。浆果长矩圆形,稍肉质,长约1.2cm,先端宿存有细长的花被筒,呈喙状,被长柔毛。种子稍呈球形,亮黑色,有喙,表面有波状沟纹。
- 5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1600m的林下草地或荒坡上。
- 6生物学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10-40cm。根茎向下直生,圆柱形,长可达30cm,粗约1cm,肉质,外皮褐色;须根常丛生,两端细,中间粗,长可达6cm,肉质,具环状横纹。地上茎不明显。叶基生,3-6枚,披针形,长10-30cm,宽0.1-2.5c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柄,柄基部扩大成鞘状,叶脉明显,两面疏生长柔毛,后渐光滑。花葶极短,隐藏于叶鞘内;花杂性、上部为雄花,下部为两性花;苞片披针形,膜质,被长柔毛;花黄色,直径约1cm,下部花筒线形,长约2.5cm,上部6裂,裂片披针形,长8-12cm,被长柔毛;雄蕊6枚,子房下位,被长柔毛,花柱细长,柱头棒状。浆果长矩圆形,稍肉质,长约1.2cm,先端宿存有细长的花被筒,呈喙状,被长柔毛。种子稍呈球形,亮黑色,有喙,表面有波状沟纹。生于海拔1600m的林下草地或荒坡上。
此植物原产我国南部各省,越南、印度等地也有,野生于平原荒草地向阳处,或混生在山坡茅草及芒箕丛中。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冬季地上部分枯萎,不耐寒,稍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地均能种植,忌积水。
- 7生长习性
此植物原产我国南部各省,越南、印度等地也有,野生于平原荒草地向阳处,或混生在山坡茅草及芒箕丛中。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冬季地上部分枯萎,不耐寒,稍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地均能种植,忌积水。
- 8生长周期
多年生草本。
- 9采收加工
春季于2-4月发芽前,秋季于7-9月植物枯萎时采收。挖出后,除去根头及须根,洗净泥土,晒干即可。
炮制:一、净制 除去杂质。
二、切净 除去杂质,切段,干燥。
三、炮制
1、酒制
(1)取净仙茅,用黄酒拌匀,润透后,置锅内,微炒至干,取出,晾干即得。每仙茅100kg,用黄酒10-20kg。
(2)拣去杂质,洗净,用黄酒拌匀,焖润,置笼屉内蒸1-2小时,取出,晒干。每仙茅100kg用黄酒20kg。
2、米制 取鲜仙茅,淘洗净泥土,刮去皮,用糯米20%混合蒸透心,断面无白点,取出晒干即可。
3、泔制 取鲜仙茅,洗净泥沙,刮去皮,用淘米水浸3小时,捞出稍晾,甑蒸透心,取出晒干即成。
- 10储藏养护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 11形状规格
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3-10cm,直径0.4-0.8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细孔状的须根痕及纵横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淡褐色或棕褐色,近中心处色较深。气微香,味微苦、辛。
以身干,条粗长,质坚,外色灰黑,产于四川者为佳。
- 12性味功能
味辛,性热;有毒。归肾、肝、脾经。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用于阳痿精冷,筋骨痿软,腰膝冷痹,阳虚冷泻。 煎服或浸酒服,3-9g。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化学成分:根茎含树脂、脂肪、淀粉及由甘露糖、葡萄糖、葡萄糖醛酸(6:9:10)组成的粘液质。又据文献报道其根茎含有5,7-二甲氧基-杨梅树皮素-3-0-α-L-吡喃木糖-4-0-β-D吡喃葡萄糖甙及一种熔点为74℃,分子式为C34H66O3的化合的和游离糖(木糖和葡萄糖)7.56%,半纤维素20.15%、其他多糖17.01%。我们预试中发现有类似内酯香豆精类物质。
- 13真伪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呈圆柱形,略弯曲,长3-10cm,直径0.4-0.8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抽沟及横皱纹与细孔状的粗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略呈角质状,淡褐色或棕褐色,近中心处色较深,并有一深色环。气微香,味微苦辛。以条粗,表面黑褐者为佳。
- 14种植技术
繁殖方法: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
1、选地与整地:选山地、丘陵、平原等地的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含腐殖质丰富的砂质壤土为好。全垦,深翻30厘米,除去杂草,施放底肥,碎土耙平,做宽1.2米的畦,开好排水沟。
2、种子繁殖:9月份采种后,将种子混放于湿沙中存放。翌年3-4月间播种。播种时开2-3厘米浅沟,沟距20厘米。种子条播后覆细土,以盖没种子为度,随后盖草淋水,以后注意保持土壤湿度。幼苗高5厘米左右时,可适当间苗。2年后在冬春季挖出小苗移栽,穴距20-25厘米,每穴栽3-4株。栽后压紧根部,淋水。
3、分株繁殖:于冬春季挖出母株,把分蘖芽小心剥离,使每个分株带1-2个芽,直接种植穴中,每穴种2-3个分株。
田间管理:1、中耕除草:由于整个生长期较长,应隔月中耕除草1次。
2、追肥:幼苗期追施氮肥为主。定植后,春夏季各施1次人粪尿或复合肥,秋冬季各追1次厩肥、过磷酸钙、草皮泥等磷、钾肥。每次追肥后要结合进行培土。
病虫防治:黑斑病开始危害叶尖,发黄变褐,逐渐向叶基部蔓延,叶片全部枯死。发病初期可用1:1:100波尔多液喷雾。
- 15供需情况
- 16药典标准
2015版 药典标准:
本品为石蒜科植物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须根,洗净,干燥。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3~10cm,直径0.4~1.2cm。表面棕色至褐色,粗糙,有细孔状的须根痕和横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灰白色至棕褐色,近中心处色较深。气微香,味微苦、辛。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3~10列。皮层宽广,偶见根迹维管束,皮层外缘有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内皮层明显。中柱维管束周木型及外韧型,散列。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黏液细胞,类圆形,直径60~200μm,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长50~180μm。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l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仙茅苷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lml含0.l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0: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铁氰化钾溶液-2%三氯化铁溶液(1:1)的混合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检査】杂质(须根、芦头):不得过4%(通则2301)。
水分 不得过13.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10.0%(通则2302)。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0%(通则2302)。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7.0%。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磷酸溶液(21:7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5nm,理论板数按仙茅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仙茅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lml含7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l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2小时,取出,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0ml,蒸干,残渣加甲醇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仙茅苷(C22H26O11)不得少于0.10%。
饮片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厚片或段,外表皮棕色至褐色,粗糙,有的可见纵横皱纹和细孔状的须根痕。切面灰白色至棕褐色,有多数棕色小点,中间有深色环纹。气微香,味微苦、辛。
【含量测定】同药材,含仙茅苷(C22H26O11)不得少于0.080%,
【鉴别】(除横切面外)【检査】(除杂质外)【浸出物】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辛,热;有毒。归肾、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用于阳痿精冷,筋骨痿软,腰膝冷痛,阳虚冷泻。
【用法与用量】3~10g。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