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档案 465

请按 开头字母 选择您要查询的品种

字母:
不选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类别:
不选 根及根茎类 动物类 矿石类 其它加工类 果实种子类 全草类 花类 叶类 树皮类 藤木类 树脂类 菌藻类
品种:
五倍子
展开

五倍子

1别名

倍子、木附子、百虫仑、文蛤等。

2概述

五倍子是我国传统中药材,有悠久的历史,也是著名的林化产品和重要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本品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或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Stew.var.sinica (Diels)Rehd.et Wils.]叶上的干燥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 Melaphis chinensis(Bell)Baker]寄生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商品按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

我国应用五倍子始见于秦汉《山海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唐·《本草拾遗》载有"治肠虚泄痢"的药用功能。宋·《开宝本草》收于草部,谓:"疗齿宜疳 ,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宋·《太平广记》记有:"峡山至蜀有蟆子,色黑,亦能咬人,毒亦不甚,视其生处即麸盐树叶背上,春间生之,叶卷成巢,大如桃李,名为五倍子。"宋·《图经本草》载:"五倍子……在处,今以蜀中者为胜,生肤木叶上,七月间结实无花,其木青黄色,其实青至熟而黄,大者如拳,内多虫,九月采子暴干。";明·《本草纲目》载:"虽知生于肤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虫所造也。肤木,即盐肤子木也,……此木生丛林处者,五、六月有小虫如蚁,食其汁,老者遗种,结小球于叶间,正如 之作雀瓮,蜡虫之作蜡子也。初起甚小,渐渐长坚,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状圆长不等,初时青绿,久而细黄,缀于枝叶,宛若结成,其壳坚脆,其中空虚,有细虫如蠛蠓。山人霜降前采取,蒸杀货之,否则虫出必穿坏,而壳薄且腐矣。"所述的正是今角倍类五倍子。

3产地分布

五倍子致瘿蚜虫角倍蚜(五倍子蚜),分布于除河北、山东、山西、江苏、西藏外诸省; 地方习用品:倍蛋蚜,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湖北、陕西;圆角倍蚜,分布于贵州、湖南、陕西;肚倍蚜,分布于陕西、湖北;蛋肚倍蚜,分布于陕西、湖北;枣铁倍蚜,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湖北、陕西;蛋铁倍蚜,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湖北、陕西。

我国五倍子的主要产地集中分布于秦岭、大巴山、武当山、巫山、武陵山、峨眉山、大娄山、大凉山等山区和丘陵地带。垂直分布为海拔250-1600米,以500-600米较为集中。角倍类五倍子主产于贵州遵义、道真、湄潭、习水、务川、石阡、印江、思南、镇远、施秉、室安、福泉;四川酉阳、涪陵、大竹、峨眉、武隆、南川、点江、绵竹;湖北利川、宣恩、恩施、来凤、咸丰、鹤峰、建始、巴东、长阳;湖南桑植、大庸、龙山、永顺、慈利、晃县;云南盐津、彝良、昭通;广西龙胜、桂林、柳州。肚倍类五倍子主产于湖北竹山、房县、竹溪、均县;陕西西乡、洋县、城固、旬阳、白河、安康。

五倍子蚜的夏寄主植物盐肤木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西藏;青麸杨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河南、河北、浙江、江西、福建、陕西、甘肃、西藏;红麸杨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西藏、湖南、湖北、陕西。

五倍子蚜虫的冬寄主苔藓植物在我国分布很广,南北方都有分布,尤以五倍子产区最为丰盛。

4形态特征

1、五倍子蚜秋季迁移蚜(有翅孤雌蚜):体长椭圆形,长2.1毫米,宽0.74毫米,灰黑色。体表光滑,头顶有纵纹,头背部有明显横网纹。触角5节,第3节最长,喙短。足3对,有瓦状纹。腹部略呈圆锥形,缺腹管。尾片馒状光滑,尾板半圆形。翅2对,透明,前翅有斜脉4支,中脉不分叉,翅痣长大,呈镰刀形,伸至翅顶端;后翅有斜脉2支。性蚜:雌蚜体椭圆形,淡褐色。初产体长0.5-0.56 毫米,宽0.26-0.27毫米。雄蚜体长椭圆形,较雌蚜狭,色淡绿色,初产体长0.39-0.45毫米,宽0.17-0.21毫米。雌、雄蚜的口器皆退化。干母:体长椭圆形,黑褐色,初产体长0.26-0.38毫米,宽0.13-0.19毫米。

2、夏寄主植物 盐肤木为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2-1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密被锈色柔毛。羽状复叶,互生。园锥状花序,多分枝;雌花序较短,花绿白色;雄花,花萼裂片长卵形,花瓣倒卵状长圆形。果序直立,核果扁球形,成熟时红色。

青麸杨为落叶乔木,高5-8米。树皮粗糙,灰褐色,小枝无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9片,园锥形花序顶生,花白色,果序下垂,核果近球形,成熟时红色。

红麸杨为落叶乔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褐色,小枝被微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园锥状花序顶生,密被细柔毛;花小,白色,花药紫色;花萼5裂,花瓣5,果序下垂,核果近球形,成熟时暗紫红色,密被柔毛,种子小。

3、冬寄主植物 侧枝匐灯藓丛生,体短小;茎直立,基部多假根,先端簇生叶。叶片呈椭圆状舌形,具数条横波纹,先端圆纯。雌雄导株,孢子体多数丛出;孢蒴平展或下垂,卵状长椭圆形;蒴盖圆锥形。

湿地匐灯藓 疏松丛生,鲜绿或黄绿色。营养枝匍匐或弯曲,下段被黄棕色假根;叶散生,卵状菱形。生殖枝直立;叶多生于上段,叶狭长,长菱形或披针形。雌雄同株。蒴柄黄红色。孢蒴下垂,卵状圆筒形;蒴盖圆锥形。

密叶尖喙藓 体纤细,黄绿色或浅绿色。茎匍匐,疏生羽状分枝,叶丛生。茎叶与枝叶同型,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雌雄异株。蒴柄细长,红色。孢蒴倾立或平列,卵形或长卵形,略拱曲,蒴盖基部拱圆锥形。

5生态环境

角倍类蚜虫生活于海拔500-1600米的低中山及丘陵地区。年平均温度16℃左右,年平均降水12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年日照时数1200小时,无霜期200天以上。

肚倍类蚜虫生活于海拔300-1500米的低山丘陵地区。年平均温度15℃左右,平均降水量900毫米左右,平均相对湿度73%左右,年日照时数1750小时左右,无霜期240天以上。

夏寄主植物盐肤木、红麸杨生于海拔500-1600米的向阳或半阴半阳山坡,沟谷、溪边、岩坎等山地疏林或灌丛。适生土壤为偏酸性壤土。常与针、阔叶乔木,灌木组成多种植物群落;青麸杨生于海拔300-1500米的山地疏林及灌丛。适生土壤为母岩为山地黄壤。植被为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冬寄主藓类植物生长于雨量充沛,常年空气湿度大的沟谷地带、林缘或灌木林下。着生基质为岩面薄土层、岩上腐殖质层、润湿岩石、落叶枯枝、树基、树桩、土坡或草地。

6生物学特性

1、五倍子蚜虫在1年中,五倍子蚜虫要经历春季迁移蚜、性蚜、干母、干雌、秋(夏)季迁移蚜、越冬(过夏越冬)若蚜6个阶段。其中干雌有3个世代。性蚜为五倍子蚜虫生活史唯一进行有性繁殖的世代。其生长发育过程为:上年寄生于冬寄主植物上的越冬若蚜于春季羽化为春季迁移蚜,飞迁至夏寄主植物上,胎生雌雄性蚜。性蚜发育成无翅成虫,交配后雄蚜死亡,雌蚜产下干母。干母在夏寄主嫩叶上刺伤叶面组织吸食营瘿,叶面组织受刺激而增生,将干母包裹,此即为"雏倍",干母在其中进行无性生殖,产下第1代无翅干雌。第1代干雌发育成熟后又产下第2代无翅干雌,发育成熟的第2代干雌产下有翅型第3代干雌。倍子也随干雌增殖而膨大。秋季(或夏季)第3代干翅羽化为秋季迁移蚜,倍子爆裂后,由夏寄主飞迁到冬寄主上胎生越冬若蚜。越冬若蚜在冬寄上吸食,并泌腊将自已包裹,以防寒过冬。翌年初春,发育成有翅春季迁移蚜,又飞移到夏寄主上;进行下1周期的生活。在五倍子蚜虫的各个世代中,从干母开始营瘿至倍子自然爆裂前,即是五倍子成长阶段。

越冬若蚜:新生时喜温暖湿润,怕阳光直射及干旱,受水浸即死亡。泌腊后耐寒抗水能力增强,冬季不休眠。春季如遇低温则难以羽化。

春季迁移蚜为有翅孤雌蚜,需迁飞至第1寄主上方能营孤雌胎生繁殖。喜温暖晴朗天气及强光照射,具趋光性,怕风吹,飞迁在中午12时至下午2时间为盛。飞迁后每个可产性蚜1至5只。

性蚜:为有性繁殖世代,无翅型营有性卵胎生繁殖,口器退化,不吸食。对光照、湿度不敏感,发育速度受温度影响大,6℃以下不能生繁。每个雌性蚜可产干母一个。

干母:无翅孤雌蚜,营孤雌胎生。怕水浸及易受瓢虫,螨类等天敌危害。每个干母可胎生10-20个第1代干雌,结1个五倍子。

干雌:为瘿内繁殖世代,营孤雌胎生。共3代,第1、第2代为无翅型,第3代为有翅型,羽化后为秋季迁移蚜。

秋季迁移蚜:有翅孤雌蚜,营孤雌胎生。需飞迁到第2寄主上方能产下越冬幼蚜。喜温暖,具趋光性,怕风吹。中午12时至下午2时为飞迁盛期。低温条件(6℃以下)可延长其寿命,但会使产幼蚜数下降。正常时一个秋迁蚜可产幼蚜20余个。

2、第一寄主植物 盐肤木、红麸杨、青麸杨,都为阳性木本植物。喜光照,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种子的种皮厚实、含腊质。

3、第二寄主植物 为苔藓类植物,适应性差,对环境要求严格,喜温暖、凉爽、湿润、怕阳光直射。

7生长习性

新生时喜温暖湿润,怕阳光直射及干旱,受水浸即死亡。春季迁移蚜为有翅孤雌蚜,需迁飞至第1寄主上方能营孤雌胎生繁殖。喜温暖晴朗天气及强光照射,具趋光性,怕风吹。

8生长周期
9采收加工

1、采收角倍于9-10月采收,肚倍于6-7月采收,当倍子由青绿色转变为黄白色时摘取叶上倍子待加工。

2、加工趁鲜放入沸水中煮2-5分钟或放入甑内蒸10-20分钟,杀死其内的蚜虫,取出晒干或微火烘干。

3、留种采摘时应注意留下部分个大、充实、无病虫害的倍子作为翌年的虫种。

五倍子应注意适时采收,角倍在9-10月采摘,肚倍6-7月采收。当寄生在盐肤木上的五倍子蚜虫形成的虫瘿由青转为黄褐色时即应采摘,采摘后用沸水煮或蒸3-5分钟至外表成灰色,杀死内部之虫,晒干即成。

10储藏养护

五倍子一般用麻袋包装,或用内衬席子的树条筐盛装,每件40公斤左右。贮藏于干燥、通风处。

本品吸潮易霉变。为害的仓虫有小圆皮蠹、花斑皮蠹、黑拟谷盗、赤拟谷盗、药材甲等。

储藏入库前应严格检查,避免易潮的伪品混入,引起霉变及虫蛀;搬运操作应防止破垛,堆码防止重压,减少包装损失,保护商品兔受霉菌污染及仓虫侵噬;经常检查,发现虫害,可使用磷化铝或溴甲烷熏蒸。发现霉迹,应及时翻晒、挑拣。

11形状规格

角倍呈菱形或卵圆形,具不规则角状分枝,长3-8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黄色或淡黄棕色,灰白色软滑短绒毛较明显。质硬而脆,破碎后中空,壁较薄,约0.1-0.2厘米,角质,内有多数黑褐色蚜虫尸体及灰色粉状排泄物。内壁浅棕色,平滑。剖面角质。微有特异臭气,味涩。

肚倍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长2.5-9厘米,直径1.5-4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壁厚0.2-0.3厘米,内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虫及灰色粉状排泄物。气物异,味涩。
规格标准:

五倍子商品质量要求无潮湿、霉变、质硬,用手可压成碎块,断面淡黄色,具光泽。其规格标准:

角倍:一级每500克68-86个,夹杂物小于0.6%;二级每500克87-120个,夹杂物小于1.0%。

肚倍:一级每500克54-68个,夹杂物小于0.6%;二级每500克69-90个,夹杂物小于1.0%。

12性味功能

五倍子味酸、涩,性寒。归肺、大肠、肾经。有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等功能。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

主要成分:

五倍子鞣酸,另含没食子酸、脂肪、树脂、淀粉、蜡质等。
主要药理作用:

其成分鞣酸能沉淀组织蛋白,对皮肤溃疡面有收敛、止血作用;经体外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及伤寒、付伤寒、痢疾、炭疽、绿脓杆菌等有明显的抑菌或杀菌作用;鞣酸能和很多金属离子、生物碱及甙类形成不溶性的化合物,有解毒作用;没食子酸及其酯类能抑制徐缓激肽对豚鼠回肠的收缩作用;在粘膜和创伤表面,吸收过量的鞣酸,可导致肝付叶中心坏死。

13真伪鉴别

倍花致瘿蚜虫为倍花蚜(Nurudea shirait Matsumura),寄主盐肤木。分布于贵州、四川、湖北、湖南、云南、广西、浙江、陕西。基部如树枝状分叉,形如花状,浅黄绿色,表面隆起红色纵行茎纹。大者直径达200毫米,壁薄而脆,厚0.40毫米左右。

红倍花致瘿蚜虫红倍花蚜(Nurudea rosed Matsumura),寄主盐肤木。分布于贵州、四川、湖北、陕西、湖南、浙江。基部如树枝状分叉,形如花状,分枝尖端有角状突起。红色,鲜艳如玫瑰。倍子小型,直径80-100毫米,壁薄脆,厚0.35毫米左右。

铁倍花致瘿蚜虫铁倍花蚜(Floraphis meitanensis Tsai et Tang),寄主红麸杨。分布于贵州、四川、湖北、陕西。形如菊花状,分枝少而长,每一分枝略似蟹爪形。鲜红色。大者直径达160毫米,壁厚0.61毫米左右。

周氏倍花致瘿虫周氏倍花蚜(Floraphis choui Xaing),寄主青麸杨。分布于陕西。倍子分枝,支为锥形,顶部有多个圆角状突起。绿色。直径可达250毫米。

红小铁枣致瘿蚜虫红小铁枣蚜(Meitanaphis elongallis Tsai et Tang),寄主红麸杨。分布于贵州、四川、陕西。倍子小型,紫红色,表面毛糙,有褐色纵行茎纹隆起,枣形。重0.35-1.40克。黄小铁枣致瘿蚜虫黄小铁枣蚜(Meitanaphis flanogallis Tang),寄主红麸杨。米倍致瘿蚜虫米倍蚜(Meitanaphis microgallis sp.n.),寄主青麸杨。分布于陕西。倍子小型,绿色,表面密生黄色茸毛,乳头状。成熟时最大长度仅0.3厘米。
以上品种注意鉴别。

14种植技术

五倍子的生长,必须同时具备致瘿蚜虫、夏寄主树和冬寄主苔藓3个条件。

(一)倍林的培育

可用人工造林和在原有倍林中补植倍树两种方法。盐肤木、青麸杨和红麸杨都可用种子繁殖或根蘖繁殖。人工造林需树苗量大,宜用种子育苗,补植树苗可用根蘖苗。

1、种子育苗⑴种子处理:将盐肤木、青麸杨、红麸杨的种子分别装袋并放在流动水中浸泡6-7天,取出用手揉去残存果肉和蜡层,再置50℃左右温水中浸种24小时,晾干待播。或用机械打去果肉和蜡层后用草木灰水、碱水或肥皂水洗净,再用60-70℃的热水浸种凉干待播。⑵播种:于3-4月将苗圃的土耙平整细,按行距30-40厘米开浅平沟条播,把种子均匀地撒在沟内,覆土,以盖过种子为度,并盖草保湿。苗出齐后,适当间苗。当年冬季或第2年春季即可移植。

2、营造倍林林地应选避风、湿度较大的阴山、半阴山中、下部、山腹低地,或田边、地角、溪边沟旁、房前屋后。于冬、春季阴雨天按株、行距1.5米×1.5米开穴种植,以每亩200-220株为宜。

3、补植倍树在倍林中林木稀疏处,按每亩200-220株均匀分布为原则,补植倍树,可育苗补植,也可在倍林中挖取从老倍树根部长出的新树苗新植。在补植时还可砍去不结倍子的老树,以新苗取代,以提高结倍林木数量。

4、倍树管理⑴打顶修枝:摘掉幼树顶芽,砍去成年树顶部枝条,树高控制在2米左右为宜。每年1-2月对倍树的枯枝、病虫枝、过密枝及徒长枝进行修剪,适当控制树冠。⑵保护植被:以防破坏冬寄主的生长条件。不进行中耕、除草;仅能适当砍割长得过高的灌木和高草。⑶防夏落叶:除摘顶修枝外,还可在结倍子的叶以下枝条上进行环割,控制营养下运,防止落叶。⑷适宜树龄:重点抚育4-10年龄的倍树,以增加结倍数量。

5、病虫害防治主要虫害有:褐凹翅莹叶甲、宽肩象、束枝隆蝽、云斑天牛、象甲虫、沫蝉等。防治方法主要以捕杀为主。

(二)繁殖冬寄主

1、选择藓种五倍子蚜对冬寄主有选择性,应确定本地区蚜虫的冬寄主是何种苔藓后才能采藓进行繁殖。

2、繁殖方法每年4-5月选湿润、背阴有树木遮荫处,除去杂草、挖净树根,整平作成低床,床面盖5-10厘米腐殖质土。在倍林中采集苔藓,切成0.8厘米粗的碎块,按采集面积的8倍撒于藓床表面,稍压紧,盖薄草保湿。3个月后即可长满撒播面积。

3、移植在倍林中阴湿处铲出50×50厘米的方块,从藓床上取出相应大小的条块,植于方块上压实即可。一般每亩植藓30块左右。均布林中。

(三)放养秋季迂移蚜

1、挂倍放蚜采成熟尚未爆裂的倍子,挂于倍树枝上或放于林下苔藓上,让其自然爆裂放蚜,一般保证每株倍树有4-5个倍子。

2、收虫放蚜采成熟尚末爆裂的倍子,置木箱或瓦罐内,一层松针或稻草,一层倍子,重迭放置,用尼龙薄膜盖严。每天早晨将爆裂的倍子放入收虫箱内,使蚜虫集于其内,再将虫装入纸袋,置阴暗处1-2天,蚜虫活动能力减弱。倒在玻璃板上,用柔软羽毛轻轻扫到倍林下苔藓上。

3、人工养虫建立养虫室,让秋季迁移蚜在室内培植的苔藓上产越冬幼蚜。室内由人工控制温度、湿度及光照,使越冬幼蚜在最佳条件下生长、发育、羽化。次年春季,由人工收集春季迁移蚜放到倍树上,或让其从养虫室自然飞迁到倍林中。

15供需情况

五倍子不仅在中医临床上应用,提取的鞣酸可生产消炎、止血、收敛、驱虫、抗菌、避孕等药物。此外,从五倍子中提取的单宁酸、没食子酸、焦性没食子酸,在食品、化工、轻工乃至农业、石油、冶金等方面的用途更加广泛。五倍子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早已远销德国、英国、日本、美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十多个国家,有广阔的国际市场。我国生产五倍子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产区地域辽阔,五倍子品种优良,发展生产的潜力很大。只要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保护,产量就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倍提高。据有关部门测算,仅采取采倍留种一项措施,产量就能提高数倍。如从生产各环节和产品加工诸方面进行开发,前景更为可观。

目前,产区森林大面积被伐,次生林被开垦,其适生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夏、冬寄主资源数量下降,引起虫、树、藓三要素脱节,影响了五倍子生产。由于五倍子价格提高,出现大量采收嫩倍和采倍不留种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质量和产量。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制定相应的法规,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应采取管理和培育并举的方针,推广科学育林、抚林、育藓、养虫的方法,提高产量和质量;加强购、销价格和商品质量标准管理,以保证商品的正常流通。

50年代至80年代生产情况:

五倍子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属中药行业和化工行业交叉经营的商品。全国有19个省区生产,其中黔、川、鄂、湘、陕、滇6个主产省的产量占全国90%以上。商品中角倍产量约占75%,肚倍约占15%。1960年收购5900余吨(包括工业原料),创历史最高水平。商品除内销外,还大量出口,目前产量还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国内药用量仅为全国收购量5%左右。40年来,基本上保证了药用需要陲可以满足供应的品种。

50年代至60年代初,药用量较少,仅为药用收购量的1/3,商品有一定的积压。为压缩库存,部分主产区调整收购计划,1965年与1960年相比,全国收购量下降近40%。由于开拓五倍子的新用途,药用量不断增加,1965年比1960年增加1倍。1966年后的10年间,五倍子的销售逐渐下降,1970年为8万余公斤,比1965年减少20%以上。

70年代末期,随着中药市场的好转,购销又呈上升趋势。80年代以来,国内外市场上五倍子走俏,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1983年全国药用收购量猛增至27万公斤。呈现出购大于销的局面。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五倍子资源蕴藏量达580万公斤,药用需要量约19万公斤,只要市场不发生大的变化,是可以满足药用的。

16药典标准

2015版 药典标准:


本品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或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Stew.var.sinica(Diels)Rehd.etWils.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Bell)Baker寄生而形成。秋季采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杀死蚜虫,取出,干燥。按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

【性状】肚倍 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长2.59cm,直径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壁厚0.20.3cm,内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虫及灰色粉状排泄物。气特异,味涩。

角倍 呈菱形,具不规则的钝角状分枝,柔毛较明显,壁较薄。

【鉴别】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五倍子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没食子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lmll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酸乙酯-甲酸(5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査】水分 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3.5%(通则2302)

【含量测定】鞣质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2g,精密称定,照鞣质含量测定法(通则2202)测定,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鞣质不得少于50.0%。没食子酸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1%磷酸溶液(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3nm。理论板数按没食子酸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没食子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50%甲醇制成每lml4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4mol/L盐酸溶液50ml,水浴中加热水解3.5小时,放冷,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lml,置100ml量瓶中,加50%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鞣质以没食子酸(C7H6O5)计,不得少于50.0%

饮片

【炮制】敲开,除去杂质。

【鉴别】【检査】【含量测定】同药材。

【性味与归轻】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

【功能与主治】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自汗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

【用法与用量】36g。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