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结合国发〔2022〕2号文件中“深入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加快低效林改造,稳妥探索开展人工商品林纯林结构优化调整试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精神,以提高森林质量和发挥多重效应为目标,创新工作举措,推行“一二三四”工作法,全力推进树种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绘就一张蓝图。通过试点探索,改变过去“剃光头”的采伐模式,在择伐后空地、林窗等补植补造珍稀树种,营造混交林,逐步改变树种单一、林分单纯、结构单薄、林相单调、针叶树种面积比例过大,生态功能中等以下的森林面积占比过大、有害生物防御能力不够高、特色林业产业发展规模不大、生物多样性不够多、森林固碳能力不强等现状,着力培育成树种结构丰富、林相景观美丽、经济效益显著、生态功能良好的多功能森林,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蓝图,书写和谐美丽黔西南生态底色。今年以来,共实施树种结构调整16.3万亩。
创新两种模式。创新开展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以高度稳定性、适应性和高活力森林生态系统为建设目标,从林木个体差异、林分发育阶段和树种相互关系等角度的精准经营调控来修复森林的生态短板、发挥出森林近期和长期物质生产功能,使森林为社会提供更多服务功能和物质产品,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共计涉及8.6亩,整个实施的过程均采取自然和谐与环境友好的抚育、补植、修整等精细化作业措施来实现。创新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森林经营模式,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抓手,按照“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目标。一方面采取“国家储备林建设+珍稀树种”模式,通过采伐没有培育前途的病树、小树等,大力培育大径材杉木用材林,提高森林经济价值,同时,在间伐后的空地补植闽楠等珍稀树种,培育综合生态功能较强的异龄混交林,营造针阔混交林,扭转人工林经营中土壤肥力衰退和生产力下降的趋势,提高林分综合效益,既满足流域生态安全建设需要,又兼顾市场对高价值优质木材的需求,逐步提升森林生态质量,今年上半年已完成林间补植补造金丝楠木等珍稀树种930亩。另一方面采取“国家储备林建设+林下经济”模式,充分利用间伐后林地资源及空间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高效合理推动全州储备林建设。
实施三大行动。实施人工纯林改造行动,加大对现有人工纯林的改造力度,通过择伐、渐伐等措施,采取迹地更新、林下套种、补植补造等方式,选择金丝楠木、黄花梨、麻栎等优质用材林和珍贵树种,大力培育以大径级材、珍贵树种以及优质乡土树种为主的针阔复层异龄林。
同时,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松材线虫病疫区疫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加强松材线虫病林业有害生物有效治理,实施疫木除治性和预防性采伐,及时更替种植优质用材和阔叶树种。今年底,拟完成人工纯林改造39.4万亩。实施特色林业产业扩面提质行动,着力夯实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基础,提高林地产值和经济产出,对现有人工杉、松成过熟林通过皆伐等措施,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等立地条件好的区域,重点调整种植发展油茶特色产业树种。同时加大造林失败地的植被恢复以及退化经济林地的树种更替力度。目前,全州累计油茶种植面积为50.25万亩、花椒种植面积为25.82万亩。实施菌材林培育行动,加大菌材培育力度,对商品林区人工林、次生林实施块状皆伐、择伐、渐伐、抚育采伐等措施,采取迹地更新、林下套种、补植补造等方式,选择麻栎等菌材林树种,更新种植菌材林树种,着力保障菌材林持续供给。截至目前,共完成菌材林培育15.56万亩。
坚持四个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正确处理森林培育、保护及发展、利用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分类经营原则,树立近自然经营理念,对公益林和商品林实施分类经营,采取改培、补植补造等方式,促进速生与中长期树种,大径级材、珍贵树种与特色树种协同发展。坚持尊重群众原则,深入发动群众,尊重群众意愿,加强政策引导,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资源增长、林农增收、林业增效。坚持试点先行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试点先行、探索突破,通过分区域、分树种、分调整方式、分不同需求开展试点示范,对症下药,以点带面推进全州调整树种结构积极稳妥、全面铺开。(龙启兵)
上一篇: 九届州政府第二十五次...
下一篇: 黔西南州联合收割机驾...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