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5月30日,《人民日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报道刊发贵州篇,全景展示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和成就,大量篇幅关注黔西南州。
在《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闯出后发赶超新路》报道中写到: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贵州向绝对贫困发起了总攻。
“1到3月维护产业基地,3到6月外出务工,7月8月收芒果,9月10月卖板栗,冬腊月卖油茶。”深居麻山腹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油迈瑶族乡油迈村的老乡们告别靠天吃饭的日子,穷山窝成了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贵州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致富之源。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与市场需求,贵州因地制宜发展壮大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2014年以来,这些产业共带动贫困人口753.5万人增收,占贫困人口的96%。
“搬到城里后,日子有奔头!”两年前,覃忠妹一家从深山搬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高洛街道巴纳布社区。住上新房子,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这位朴实的布依族妇女笑得比蜜甜。通过落实好配套服务设施,贵州1/3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
这篇通讯在“薪火相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部分中写到:
“只要还有一个晴隆人没有脱贫,我这个县委书记就不能休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用46年的短暂生命兑现了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全省209名共产党员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路上,与贵州各族干部群众共同谱写出荡气回肠的赞歌。
民族复兴路上,活跃着贵州年轻人的身影。面对生死抉择,湄潭籍排雷战士杜富国毫不犹豫喊出“你退后,让我来”;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95后”党总支书记罗焕楠,热心为1.8万搬迁群众当“服务员”;曾“背母千里求学”的刘秀祥,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望谟县实验中学一名教师,帮助上千名寒门学子完成学业……
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凝聚群众 推动发展》报道“基层治理中汇聚力量”部分采用了黔西南州的内容: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通过组建29个党群服务队,构建起搬迁群众“点单”、党组织“下单”、党员“接单”的精准服务模式,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帮助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
“社区成立了党支部,有困难咱就找组织,城里的生活也能适应!”黔西南州兴义市丰都街道永安社区居民郑绍现说。在贵州各级党组织带领下,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不断增强。
在《创新发展 拼搏进取》专版报道中采用了反映黔西南州成就的两幅照片:
一是报道“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王母街道平绕村村民种植榆黄菇,一棚产值可达56万元”的图片。二是报道“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全景”的通栏大图片。
上一篇: 州政府党组召开第二次...
下一篇: 州委常委会专题学习改...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