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市动态 > 正文

古今纵横医药谈

作者:张超凡 来源:药通网 浏览:4888次 时间:2018-07-01 09:08:22

评论

一、 说   医   药


南怀瑾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析释中华三教文化关系,他妙喻为三店,其中一家为药店。


他说,儒家文化如同粮店,千家万户不吃粮食无法活命,社会就会没有三纲五常的秩序,就会混乱不堪。


道家文化如同药店,如果社会生病了,就需要在道家文化中找药方,譬如古代帝王横征暴敛,穷兵黩武,人民生活不堪,社会发生动荡,继任者就会从“黄老之学”中学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让社会修养生息。翻看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三个社会大治,莫不用此法宝,道家文化治疗社会病,可谓着手成春。


释家文化如同百货商店,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再高,也还是存在着一些丛林法则,平等,只是愿景。现实中,总会有穷人和富人、强势和弱势,穷人和弱者们需要平衡心理,就要在佛教文化里找因果、找轮回,扶正自己歪倒的心。


道家之药,实际上应该归为三种的,南先生讲的是第一种,属于可以世道人心的“补药”。


第二种是道人(修道之人)的自服之药,或为“内丹”,或为“外丹”,总之是修仙成真的”大药”。有鉴于此,道家专属文字中,把药字写成了“自家水”,意指,人体自身具备有治疗衰老疾病的药物,无需外求的。


第三种药是为芸芸众生而採,道医们採自崖顶山巅、水际沙洲的植物或动物遗蜕,用于疗疾活人。


可以说,这三种药,是道家独有的文化符号,是其他宗教所不具备的特有符号。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道教将这三种药混成清明一片,不仅繁荣了道教本身,许多朝代的天使们掌握了实际的世俗权利,如北魏天师寇谦之,南朝山中宰相陶弘景等,也帮助道教在衰落中不至于灭绝,因为其中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互相扶持,有时合而为一。


当治世需要用药时,它是形而上的理论,而当道教失势时,道人们又可以用“道医”、道药疗疾治病,赢得基层信众的朴素信仰,使道教衰落而不灭。此中实际例子也不少,汉末的黄巾起义领袖张角,最初就是用过“符水”治病,征服了大批信众的,而且先祖张道陵,也是用“符水”济世而成五斗米道的。


至于后世的三国左慈、明代徐鸿儒等,都是靠法术之类的“形而下”手段而取得实际信众效果,最终为“形而上”张目。三种药,实际上是互为补助吧!


关于医,南先生也说到一些,宏观多于微观。但从经典著作看,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早于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似乎已成定论。从常理推测,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总是要先找食物,本能上先不饿死,再找洞穴避雨挡寒,再寻求繁衍种族,之后,才顾得上治疗疾病,减少死亡的。


不可回避的是,谈中药避不开中医,因为,这两者实为一体。




会员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

最近浏览排行榜

大家都在看

我的足迹

店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