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推动药材市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还是市场的本身。但药材产地加工业分享蛋糕和分流部分品种也有可能,其药材品种之多,功效功能之复杂,处方组合剂型之广泛和多样化。而缺少一味药材品种,是无法配方成药的。单一的产地品种能替代成功吗?可以说采购者和用药者都首选药材市场,在市场上找不到的才会去产地找。
关于道地品种的鉴别:市场并不陌生,千百的历史证明,市场传统优秀,基础牢固,商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什么地方出产什么品种了如指掌,真伪一眼就能识别,加上市场监管制度,商家们不会拿鸡蛋砸石头。相信未来大宗道地品种,市场会占重要份额。但产地品种进入市场销售也不可排除在外,包括产地加工业的产品在内。药材市场的综合性和服务方面既方便了用户,质量性又可溯源到产地追责。
其产地组建加工业的设想呼声越来越高,我想风险可能很大(仅作个人想法),农户依然是主力军,其分散种植,地域的区别,收购的混杂,农药的残留,会让道地品种大打折扣(野生品种除外)。不排除药贱伤农,放弃种植的可能性。要想正宗品牌,只有自已发展基地,单一性品种抗风险能力则不可低估。同时资金周转是加工业的短板和弱点,比起市场经营商显得无能为力。超大的市场有足够能力去抗抵风险,产地加工业人单势薄不可同日而语。行情低落时,大量的产地品种还会进入市场,消化和调控功能都比产地强,最终吃亏的还是产地加工业。
再说传统职业,老药工都知道中药材性能的复杂,炮制法是中药质量的有效保证。白术要土炒,厚朴要发汗,黄精要九蒸九晒,半夏甘草等等不计其数的中药材都要如法炮制。初加工虽在产地,终端加工还在市场和制药业,产地仅是中间加工环节,离开了市场,产地有用武之地吗?产地就是产地,市场就是市场,分工就是这样。
纵观低迷的市场和中药材的下坡路,经营商们感到太大的压力。随之革新市场的想法应运而生,笔者也有这种想法。但认为矛盾是多方面的,面临着生死关头的"国宝"中医药,挽救需要全民出力,需要政府重视和方方面面的配合,道地品种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中医药市场日趋萎靡,原因不外乎西医是中医的强劲对手,而又是强力的合作伙伴。中医暂处劣势,因为全民多数人对中医药不了解的原因导致,才有如此下场。中药材的困境需要革新,势在必行。正本清源光复中药材的辉煌任重道远。我们的力量仅是其中的一分子,我们的作用仅是一块小基石,中医中医学也有重任在身,希望中医中医学中药材携手并肩战斗,找回国宝。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仅代表个人观点,供同行们参考。
上一篇: 今日视点(一百四十五...
下一篇: 近期关注度高的品种有...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