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档案 859

请按 开头字母 选择您要查询的品种

字母:
不选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类别:
不选 根及根茎类 动物类 矿石类 其它加工类 果实种子类 全草类 花类 叶类 树皮类 藤木类 树脂类 菌藻类
品种:
茯苓
展开

茯苓

1别名

玉灵、茯龟、松柏芋、松木薯、茯灵、茯兔、松茯苓、杜茯苓、川苓、闽苓、安苓等。

2概述

茯苓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常用中药材。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公元8世纪开始输出国外, 是国内外药材市场的重要商品。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茯苓在西汉《史记》中已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述。魏晋·《名医别录》有茯神的记载。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载:"茯苓今出郁州(今江苏省灌云县)……彼土人乃假斫松作之。形多小,虚赤不佳"。宋·《本草图经》载有:"今东人见山中古松之为人斩伐,其枯折搓 ,枝叶不复上升者,谓之茯苓拔。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乃掘取之。其拔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着根。其抱根而轻虚者为茯神"。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载有:"近世村民乃择其小者,以大松根破而系于其中。而紧束之,使脂渗入于内,然后择其地之沃者,坎而瘗之,三年乃取,则成大苓矣"的人工栽培方法,明·《本草纲目》将茯苓列入木部,并有茯苓皮及茯苓木药用等记述。清·《滇海虞衡志》载:"茯苓,天下无不推云南,曰云苓……往往有一枚重二三十斤者,亦不之异,惟以轻重为准。"当时云南每年择两个重二十余斤的大苓向朝廷进贡,颇受赞赏。茯苓不仅是国内的大宗药材,也是对外输出的重要商品,唐代就输入印度。宋代,阿拉伯商人运销西亚和欧洲。明代,帧猛运往南亚和西亚。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倍受赞扬,至1929年,我国茯苓已远销日本、印度、东南亚及欧美,出口量已达1万余吨。

3产地分布

茯苓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浙江、江西、陕西亦有分布。野生、家种均有,以家种产量大。

野生茯苓主产于云南丽江地区。家种茯苓历史上集中在湖北、安徽、河南三省接壤的大别山区,主产于湖北罗田、英山、麻城,安徽金寨、霍山、岳西;河南商城。新产区主要在广东信宜、高州、新丰;广西岑溪、苍梧、玉林;福建尤溪、三明、沙县;云南禄劝、武定。

4形态特征

茯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出3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即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

1、菌丝体包括单核及双核两种菌丝体。单核菌丝体又称初生菌丝体,是由茯苓孢子萌发而成,仅在萌发的初期存在。双核菌丝体又称次生菌丝体,为菌丝体的主要形式,由2个不同性别的单核菌丝体相遇,经质配后形成。菌丝体外观呈白色绒毛状,具有独特的多同心环纹菌落。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菌丝体由许多具分枝的菌丝组成,菌丝内由横隔膜分成线形细胞,宽约2-5微米,顶端常见到锁状联合现象。

2、菌核由大量菌丝及营养物质紧密集聚而成的休眠体。球形、椭球形、扁球形或不规则块状;小者重数两,大者数斤、数十斤;新鲜时质软、易折开,干后坚硬不易破开。菌核外层皮壳状,表面粗糙、有瘤状皱缩,新鲜时淡褐色或棕褐色,干后变为黑褐色;皮内为白色及淡棕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菌核中白色部分的菌丝多呈藕节状或相互挤压的团块状。近皮处为较细长且排列致密的淡棕色菌丝。

3、子实体通常产生在菌核表面,偶见于较老化的菌丝体上。蜂窝状,大小不一,无柄平卧,厚约0.3-1厘米。初时白色,老后木质化变为淡黄色。子实层着生在孔管内壁表面,由数量众多的担子组成。成熟的担子各产生4个孢子(即担孢子)。茯苓孢子灰白色,长椭圆形或近圆柱形,有一歪尖,6×2.5-11×3.5微米。

5生态环境
茯苓一般生长于海拔400-1500米气温较高,光照较强,湿度较小的山区,多见于阳坡。土壤以砂质土为主。植被为松属针叶林,覆盖率在50%以上。
6生物学特性

1、生活条件茯苓是一种好气性腐生真菌,需要以下生活条件:(1)营养:包括碳素、氮素及矿物质3大类。野生茯苓主要生长在砍伐后的松树蔸或朽木上。经试验观察,除松树外其它树种如杉、枫、柏、杨、柳、栎、桑、玉兰、玉米杆等虽然能满足茯苓菌生活需要,但所结菌核的药效,与松茯苓有否差异尚不清,故人工栽培仍沿用松树做为营养源。在茯苓菌丝的纯培养过程中常用土豆汁、松木屑、松木片作综合营养源,或使用葡萄糖、蔗糖、米糠等作碳源;氨基酸、蛋白胨等作氮源;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硝酸镁、硝酸铵、熟石膏等作矿物质来源。为保证茯苓菌丝对各种矿质元素的需要,配制培养基时使用天然水而不使用蒸馏水。(2)温度:菌丝体在10-35℃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3-28℃。高于35℃,菌丝体易老化,持续时间较长或温度过高,则引起死亡;20℃以下,生长缓慢;0-4℃的低温可保藏菌种。(3)湿度:菌丝体及菌核生长发育要求土壤含水量20%左右。子实体的形成需要空气相对湿度70-85%的环境。(4)酸碱度:生长的土壤pH3-7,以pH4-6为好。

2、生长习性及生活史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茯苓菌丝体分解基质(培养基或松木)成分,选择吸收并转化成自身的营养,逐渐增大。当菌丝体大量形成并占据整个基质后,在适宜处聚结成团,形成菌核。当菌核在土壤中发育到一定程度,逐渐向上膨大增长上部露出土面,并在露出土面的侧下方产生乳白色片状细小蜂窝状的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大量孢子从子实体层内释放逸出。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生长,形成新的菌丝体,开始了新一代的生活。茯苓子实体除在菌核表面形成外,也可以不通过菌丝直接由菌丝体产生,这种现象在茯苓种植场露出地面的料筒或试验室培育菌种的过程中常可见到。

7生长习性
菌丝体在10-35℃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3-28℃。高于35℃,菌丝体易老化,持续时间较长或温度过高,则引起死亡;20℃以下,生长缓慢;0-4℃的低温可保藏菌种。
8生长周期

1-3年生。


年需求量:

约15000吨。

9采收加工

1、采收 茯苓接种后,经10-12个月的生长,料筒营养基本耗尽,颜色由淡黄变为黄褐色,材质呈腐朽状;菌核皮色开始变深,表皮裂纹渐渐弥合(俗称封顶),呈淡棕色;苓场不再继续出现新裂纹时,即可选睛天采挖,并注意从中选出优质菌核,做引种扩大繁殖。

采收野生茯苓,可在松林中用观察松树生长状况和树桩周围地面情况,使用铁制锥状探试器,进行刺探寻找、采挖。生长有野生茯苓的周围松树,有明显的枯萎或衰败象征;有的树桩靠近地面处有白色或淡棕色菌丝或菌丝膜状物,揭开树根皮,可见黄白色浆液渗出;树周地面较干燥,生长的杂草不多,有时还可见到不规则的裂隙(即龟裂纹);敲打或用脚踏此处地面,可觉察到有稍空洞的声响。此时若用铁锥探试器插入地下,在深10-20厘米处探感有块状物,拔出时见到有白色茯苓粉末,即可挖掘、采收。

2、加工 采收的菌核先放在不透风的房间内,使水分慢慢蒸发逸出(俗称发汗),然后削去外皮,切成块、片或骰状,经反复翻晒,干燥后即为商品。切制余留下的碎屑、外皮,干燥后即为碎苓和茯苓皮。发汗后不切制的菌核,干燥后即为个苓。色变淡棕的苓肉经加工即为赤茯苓。

10储藏养护

茯苓商品按不同规格、等级包装,个苓可装麻袋,每袋30-40公斤。苓片、苓块用木板箱或纸板箱,内衬防潮纸,外捆扎成井字形,每件20公斤。存放于阴凉干燥处,温度不超过30℃,相对湿度70-75%。

一般完整的个苓,不易发生虫蛀。加工成片、块状的茯苓,如含水量高,则易被虫蛀。仓虫主要有药材甲、咖啡豆象、缝隐翅虫、肩四眼隐翅虫、亚扁粉盗、锯谷盗、长角谷盗、脊胸露尾甲、胸角蕈甲等。被蛀商品表面有许多小孔洞,从破碎药材中,筛取碎屑粉末,还可见到不同仓虫混藏其中,被虫害的商品周围色泽灰暗,质疏松。

入库前应剔除杂菌污染的商品,减少感染传播;储藏期间应保持仓库及环境的清洁卫生,高温高湿季节经常检查,发现霉菌初起或虫害,及时曝晒,除去霉迹,筛除虫尸和尘芥。有条件的地方可密封抽氧充氮加以养护。

11形状规格
茯苓呈类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规格标准: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茯苓商品规格标准如下。

茯苓商品规格标准

个苓 一等 干货。呈不规则圆球形或块状。表面黑褐色。体坚实、皮细。断面白色。味淡。大小圆扁不分。无杂质、霉变。

二等 干货。呈不规则圆球形或块状。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体轻泡、皮粗、质松。断面白色至黄赤色。味淡。间有皮沙、水锈、破伤。无杂质、霉变。

白苓片 一等 干货。为茯苓去净外皮、切成薄片。白色或灰白色。质细。毛边(不修边)。厚度每厘米7片,片面长宽不得小于3厘米,无杂质、霉变。

二等 干货。为茯苓去净外皮、切成薄片。白色或灰白色。质细。毛边(不修边)。厚度每厘米5片,片面长宽不得小于3厘米。无杂质、霉变。

白苓块 统货 干货。为茯苓去净外皮切成扁平方块。白色或灰白色。厚0.4-0.6厘米,长宽各4-5厘米。边缘可不成方形,间有长宽1.5厘米以上的碎块。无杂质、霉变。

赤苓块 统货 干货。为茯苓去净外皮切成扁平方块。赤黄色。厚0.4-0.6厘米,长宽各4-5厘米。边缘可不成方形,间有长宽1.5厘米以上的碎块。无杂质、霉变。

骰方 统货 干货。为茯苓去净外皮切成立方形块。质坚实,长、宽、厚在1厘米以内,均匀整齐。间有不规则的碎块,但不超过10%,无粉末、杂质、虫蛀、霉变。

白碎苓 统货 干货。为加工茯苓时的白色或灰白色的大小碎块或碎屑。无粉末、杂质、虫蛀、霉变。

赤碎苓 统货 干货。为加工茯苓时的赤黄色的大小碎块或碎屑。无粉末、杂质、虫蛀、霉变。

12性味功能

苓茯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肺、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能。白茯苓主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悸,失眠,健忘。赤茯苓主用于小便不利,淋浊,泻痢。

主要成分:

β-茯苓聚糖。此外,尚含戊聚糖、果糖、葡萄糖、茯苓酸、腺嘌呤、组氨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等。

主要药理作用:

茯苓浸剂腹腔注射或乙醇提取液耳静脉给药,均对正常兔有利尿作用,临床表明,对浮肿严重患者的利尿作用较为显著;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液能杀死钩端螺旋体;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驰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作用,并能降低胃酸;煎剂对小白鼠有镇静作用;乙醇提取物使兔血糖先升高,后下降;酊剂、浸剂能抑制蟾蜍离体心脏;茯苓多糖,对小鼠肉瘤S180实验型及子宫颈癌14实体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临床观察、羧甲基茯苓多糖对鼻咽癌、胃癌的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有协同作用。

13真伪鉴别
显微鉴别:

粉末:灰白色。

1、用水装片,可见无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或末端钝圆的分枝状团块。

2、用5%氢氧化钾液装片,团块溶化露出菌丝。菌丝细长,稍弯曲,有分枝,无色或带棕色(外层菌丝),直径3μm-8μm,稀至16μm,横壁偶可察见。

3、粉末加α-萘酚及浓硫酸,团块物即溶解,可显橙红色至深红色。

 4、本品不含淀粉粒及草酸钙晶体。

理化鉴别:

1、取粉末1g,加丙酮10ml,水浴上边加热边振摇,10分钟后,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1ml冰醋酸溶解,再加硫酸1滴,显淡红色,后变淡褐色。(检查麦角甾醇)

2、取茯苓片或粉末少许,加碘化钾碘试液数滴,显深红色。(检查多糖)

3、取茯苓粉末0.1g于试管中,加水5ml,煮沸,加碘试液3滴,得黄色溶液,应不显蓝色或紫红色。

14种植技术

种植方法:

(一)选场建场

栽种茯苓的场地应选用砂质土壤,坡向南、西南或东南;坡度10-25度;无白蚁滋生;未种过庄稼或3年内未栽种茯苓的生荒地。选好的苓场应及时深挖,深度不能浅于50厘米,并拣净石块、树根、杂草。挖场一般在冬季备料时进行。苓场翻挖后经曝晒,干燥备用。接种前顺坡挖窖,窖距20厘米左右。接种后根据苓场坡度及山势,修挖30厘米左右宽的排水沟,形成厢场,以便于管理。

(二)种植方法

1、菌种的准备栽培茯苓的菌种有3种类型,即鲜菌核、木筒型菌丝菌种、木片型菌丝菌种。(1)鲜菌核:俗称肉引,要求新鲜、完整、无损伤,重2-3.5公斤;生长旺盛、表面裂纹明显,外皮浅棕色、内部色白、浆汁充足。

2、木筒型菌丝菌种俗称木引,是传统产区用直径4厘米左右的松树粗枝或幼树干为培养料,以鲜菌核做种培育而成。优质木引表面灰黄色、质稍泡松(但未软腐)、香味浓厚、无杂菌污染。

3、木片型菌丝菌种俗称菌引,是用微生物组织分离方法,由菌核中分离出菌丝体,经筛选、扩大培养而成。培育方法是用琼脂培养基分离培育原种;用松木丁培养基扩大培育成母种;最后用松木片培养基扩大培育成栽培种。

琼脂培养基有2种:

1、即马铃薯200克,葡萄糖30克,磷酸二氢钾1克,硫酸镁0.5克,琼脂17-23克,水1 000毫升,pH6;葡萄糖30克,蛋白胨15克,磷酸二氢钾1 克,硫酸镁0.5克,琼脂17-23克,水1000毫升,pH6。分离前将选好的健壮茯苓用清水冲洗至无泥沙,在接种箱(室)内用0.1%升汞溶液冲洗周身,进行表面消毒,再用无菌水(灭菌水)冲洗数次,除去表面药液;待表面稍干,用灭菌刀具切开,挑取1厘米见方的菌核块,接入培养基上;接种后置22-25℃恒温培养7天左右,成为原种。

松木丁培养基为小松木丁(1×1×0.5厘米)25公斤,松木屑40公斤,米糠8.5公斤,蔗糖1公斤,熟石膏0.5公斤。制备时先将蔗糖溶于适量水中,然后将蔗糖水与上述原料拌匀,用手捏时有微量水渗出,灭菌备用。在接菌箱(室)中接入茯苓原种,置25-28℃培养25-30天,成为母种。松木片培养基为小松木片(10×3×0.5厘米)在1%蔗糖加0.5%硫酸铵(或硝酸铵)配成的营养液中浸泡后,装入广口瓶或带盖搪瓷缸内灭菌待用。然后在接菌室(箱)内,用无菌操作方法,接入母种3-4块,置25-28℃培养室内,经过30天左右培养成栽培种。优质菌引的菌丝色白、致密、均匀;木片稍呈腐朽状,较易折断但不过分软腐,断面微黄色;有较浓香味;无杂菌污染。

2、备料以松属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为主,台湾松( P.taiwanensis Hayata)、巴山松(P.henryi Mast.)等也有少量应用。一般选用树龄20年左右,胸径10-20厘米的树干及蔸、粗枝等。备料于冬、夏两季,北方及中原地区在立冬前后,苓农有"备料十冬腊,正月只能扫尾巴"之说。南方有的在小暑进行。

伐树有全伐和选伐两种。全伐是将选好的一片松林砍光,用林场做苓场;选伐是在松林内选择适宜的松树进行间伐,然后将树运到另外的苓场进行栽种。伐树时应注意砍弯留直、砍密留稀、砍大留小、利用蔸梢和砍栽结合。树伐后,随即剔去较大的树枝。待略干燥后,用板斧将树干从蔸至梢纵向削去3厘米左右宽的树皮,然后每间隔3厘米各削去一道,使树干呈6-8方(俗称削皮留筋),促其加快干燥,利于茯苓菌丝生长。削皮留筋后的松树集拢到茯苓栽培场附近,锯成长60厘米左右的段木(俗称料筒),并选择通风向阳处按"井"字型堆码日晒干燥。

挖出的树蔸,可用同样办法进行削皮留筋及码晒。未挖出的树蔸,应选择伐过不久、尚未腐朽、无白蚁栖居者,将地上部分削皮留筋,同时挖开蔸旁土层,砍断主根1米以外的侧根,将露出土面的较粗侧根削去部分根皮,进行日晒干燥。

接种冬季备的料,多在6月初前后接种,称夏栽。夏季备的料,多在8月末至9月初接种,称秋栽。用段木栽种茯苓,每15公斤松材用菌引8片左右,或短木引(5-6厘米长的木引块)5-6块,或肉引150-250克。直径20厘米的树蔸,一般用菌引15-20片,或肉引0.5公斤。直径较粗、侧根较多、质地较硬的树蔸,接种量应相应增加。常用的有段木及树蔸二种接种方法。

 段木接种方法:在挖好的窖内先挖松底土,再摆放段木1-2层,使其留筋部位靠紧,周围用砂土填紧。接上引种,使段木与菌种紧密吻合,最后用砂土填实封窖。不同引种的接种方法⑴菌引栽培分为顺排、聚排及垫枕3种。顺排法:将菌引木片从段木间的夹缝处一片片顺排夹放;聚排法:将菌引木片集中迭放在段木夹缝的顶端;垫枕法:将菌引木片集中垫放在段木顶端的下面。⑵肉引栽培分为蔸引、贴引及垫引3种。蔸引法:将肉引的白色苓肉部分紧贴在段木截面顶端;贴引法:将肉引的白色苓肉部分紧贴在段木上侧面;垫引法:将肉引块垫放在段木顶端下方。⑶木引栽培分为夹引、蔸栽2 种。夹引法:将木引从中间横向对分锯成两段,将其中一段夹种在中间;蔸栽法:将木引锯成5-6厘米长的短块,每根段木顶端接种一块。

树蔸栽苓接种法:⑴蔸顶接种法:将菌种(菌引或肉引)集中接种在树蔸顶端边缘靠传菌线部位(削皮留筋处),上面覆盖松木片或薄松树皮,加以保护。然后用土掩埋,堆成龟背形,四周修挖排水沟。⑵砍口填引法:对蔸顶凹凸不平或残茎过高的树蔸,在近地面部位砍或锯一个深约10厘米的L形缺口,将菌种填放在缺口内,外用松树皮或干松枝遮盖,然后用土掩埋至接种缺口以上部位,并向外缓缓倾斜,呈圆土堆状。⑶侧根夹种法:在已干燥的树蔸上,选较粗的侧根一至数个,削去部分外皮,将引种夹放在侧根间隙中。若间隙较大,可用细料筒或干松枝填在侧根中间,再接种。接种后用松木片或树皮遮盖保护,覆土封蔸。⑷根下垫种法:选较粗的侧根一至数个,将侧根下的土层掏空,并削去根下方的部分根皮,然后将引种垫放在根下,用砂土填紧固定,覆土封蔸。

(三) 田间管理

1、查窖补种接种一周后适时检查,若未传引或引种被杂菌污染,应立即换补。

2、清沟排渍接种后经常疏通排水沟,防止水渍及窖面水土流失。

3、及时覆土随着菌核的逐渐生长膨大,窖面表土常发生龟裂,使水分渗入,导致菌核腐烂。离土表较浅的菌核常长出土面,应经常检查,及时覆土,加以保护。

4、修筑围栏在苓场周围修围栏,防止人畜践踏,影响菌核生长。

病虫害防治:

1、病害茯苓生长期间,木霉、青霉、根霉等易侵染料筒及菌核,造成病害。防治方法:种植前苓场要翻晒多日;料筒及菌种要严格挑选;2、虫害主要有白蚁,螨及茯苓虱(一种昆虫),噬害木片菌引及菌核。防治白蚁方法:选场忌北向及有白蚁潜居的场地;发现白蚁巍忙,立即挖除蚁巢,或用亚砒酸、西维因等药物毒杀。螨类使用三氯杀螨砜或洗衣粉(烷基苯磺酸钠),茯苓虱使用西维因水剂驱杀。

15供需情况

发展前景:

茯苓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医疗上,效用广泛,药性平和,被誉为"除湿之圣药"、"仙药之上品",不仅临床配方常用,也是中成药生产的重要原料。据1985年《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统计,以茯苓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有参苓白术散、八珍丸、藿香正气片、十全大补膏、龟龄补酒、肥儿糖浆、四君子冲剂等293种。在保健食品方面,古今都以茯苓作重要开发对象。古代医药文献中记有"茯苓膏"、"茯苓酥"、"茯苓酒"、"茯苓粥"、"茯苓霜"。现代市场出售的有北京的清宫名点"茯苓夹饼",天津的"茯苓糕干",四川成都的"茯苓包子",湖南安化的"茯苓糕",湖北罗田的"茯苓酒"等。最近又研制出了"参苓酥糖"、"茯苓玫瑰蛋壳"、"茯苓软糖"等新品种投放市场,都是深受欢迎的热门货。尤其近年来发现从本品中提取的茯苓多糖,对某些肿瘤有一定抑制作用,进一步引起国内科研及医药部门的重视。显示出茯苓有优良的医疗和保健食用价值。

茯苓历来是我国大宗出口的地道药材。1979-1988年十年间,出口总量达0.6万吨,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只要国外市场不出现特殊情况,茯苓出口量能稳定增长。

我国适宜种植茯苓的山区面积很广。茯苓生产已是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产区苓农有栽培的传统技术,每年也有采伐松材后的大批蔸、梢、干可供利用,生产潜力很大。

茯苓产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不够稳定;林苓矛盾比较突出;菌种有所退化、单产低、质地不够坚实,加工技术后继乏人等,影响产量及质量的提高。今后应巩固老产区,发展新产区;搞好宏观控制,防止生产大起大落加强科研,提高单产,提高质量,节约用材;研究开发新用途,茯苓利用会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50年代至80年代生产情况:

茯苓是大宗常用中药材,1985年以前为国家计划管理品种,由中国药材公司统一管理。以后由市场调节产销。50-60年代,主要靠云南、湖北、安徽、河南等省提供商品,70年代后期,新产区的人工栽培获得成功,成为商品的主要来源,收购迅速增加,销售稳步增长。40年来,产销有起落,供应也有过紧张。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野生茯苓蕴藏量1万吨左右,家种茯苓年产量1.1-1.2万吨,年需要量1万吨左右,属于可以满足需要的品种。

全国茯苓生产收购出现过4起4落。

第1次在50年代中期。当时我国经济和卫生事业有了恢复和发展,茯苓生产比建国初期有较大发展,1956年收购量达5600多吨,约为同期销售的1.8倍,出现产大于销的局面,造成商品积压、价格下降等情况,影响了农民生产茯苓的积极性,再加上当时野生资源利用不够,家种技术落后,产量大幅度下降,1957年收购量仅3600吨,约为1956年的64%。

第2次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195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以后,实行了收购奖售政策,提高了收购价格,茯苓生产又有扩大,产量回升,形成年收购量5400多吨的高峰期。60年代初我国农业遇上特大自然灾害,部分苓农转向粮食生产,使茯苓产量逐渐减少,形成1960-1964年的第2次低谷。这一时期只有湖北、安徽两个产区的商品调剂全国,生产不足,茯苓销售不仅明显下降而且供应紧张。

第3次在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当时茯苓销售增加,供应紧张突出。中国药材公司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保护、鼓励云南、湖北、安徽等老产区积极发展茯苓生产;帮助开发广东、广西、福建等新产区;加强茯苓野生变家种及引种试种新技术的科学研究。茯苓产量又明显上升,销售量也同步增长。70年代初,湖北、广西、福建相继研究出用"菌引"法代替传统的"肉引"法生产茯苓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人工栽培茯苓的技术水平,全国产量急骤上升。1978年创年产2.4万吨的历史最高记录。新产区广东、广西70年代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64.2%,成为国内茯苓的主要供应地。老产区湖北、安徽产量稳定、质量好,是出口茯苓的主要供应地。1978年比1961年收购量增长了14倍,销售量仅增长3.9倍,造成茯苓商品大量积压,库存猛增。于是又削减生产面积,调整收购价格,形成了茯苓生产的第3次低谷,1982年仅产3000多吨,约为1978年的12.5%。但销售却保持在每年1万吨的高水平,库存结构趋向合理。

第4次在80年代中后期。茯苓生产重新回升,年产量稳定在0.9-1万吨。茯苓商品因有库存,销售并未出现紧张之势。

16药典标准

2015年版 药典标准: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性状】茯苓个 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块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茯苓片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鉴别】(1)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和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渐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细长,稍弯曲,有分枝,直径3~8μm,少数至16μm

(2)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碘化钾碘试液1滴,显深红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茯苓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乙醇(41)混合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检查】水分 不得过18.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2.0%(通则2302)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5%

饮片

【炮制】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10~15g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