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档案 1392

请按 开头字母 选择您要查询的品种

字母:
不选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类别:
不选 根及根茎类 动物类 矿石类 其它加工类 果实种子类 全草类 花类 叶类 树皮类 藤木类 树脂类 菌藻类
品种:
白花蛇
展开

白花蛇

1别名

白花蛇、小花蛇、寸白蛇、百节蛇。



2概述

金钱白花蛇又称小白花蛇,应用历史较短,但药效显著,为我国常用动物药材。

本品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幼体除去内脏的干燥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收载。

我国药用白花蛇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但是历代本草记载的白花蛇,均为蝰科动物蕲蛇(即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金钱白花蛇(即小白花蛇)收载于民国24年王一任的《饮片新参》。该书记载:"金钱白花蛇,色花白,身细长,盘如钱大。治麻风瘫痪疥癣。"并对其形态、药材性状及应用作了较为简单的描述,指出因其药材商品加工的形状"盘圆如钱大",故名金钱白花蛇。由此可知,在这以前我国就已经应用金钱白花蛇。

3产地分布

银环蛇在我国分布较广。主产江西、湖南;广东、福建、浙江、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安徽、海南和台湾亦有分布。广东揭阳、南雄、绕平、信宜、阳江、新会、增城、惠来及江西余江、临川、波阳、戈阳、南康、靖安、南丰、南城、金溪、乐安、遂川、上犹、广丰等县,进行了人工饲养。

地方习用品:百花锦蛇主要分布于湖南、广东及广西。

4形态特征

成蛇体长一般100-160厘米;头部稍大于颈部,眼小;吻鳞宽大于高;鼻间鳞宽约为其长的一倍半;前额鳞大,宽大于长,长为鼻间鳞长的2倍;额鳞长仅大于宽;眼上鳞长约与前额鳞相等;颅顶鳞长约为额鳞与前额鳞之和;鼻鳞2片;鼻孔开口于两鼻鳞之间,椭圆形;眼前鳞大,1片,与第2、3两片上唇鳞相接;无颊鳞;眼后鳞2片,前颞鳞1片或2片;后颞鳞2片;上唇鳞7片;第3、4两片入眼;下唇鳞7片;第4片与前颏鳞相接;后颏鳞比前颏鳞小;体鳞光滑,全身为15行。背鳞中央的一行鳞片大,呈六角形;腹鳞200-218片,肛鳞1片;尾下鳞单行,40-51片,尾细长而尖。体黑色,体背面具黑白相间的环纹,黑色斑纹宽约3-3.5鳞,白色环纹宽约1鳞,体部35-45个,尾部9-16个。第1黑斑纹从头部向颈部延伸至第13腹鳞的背上部,黑纹向下延至腹鳞外缘。腹面白色,略有灰黑色的小斑点。腭骨较短,能垂直竖起。

习用品:百花锦蛇[Elaphe moelludarffi (Boettger)],成蛇体长200厘米左右。体背灰色,背中央有30-32块大的近乎六角形的深灰色斑纹,斑纹边缘黑色,在斑纹之间及体侧有一系列比较小的具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尾部淡红色,有11-13块黑斑纹。腹面白色,唇部灰色,颈下方及体部尾部下方为黑白相间的相同的方格格斑。上唇鳞10,5-2-3式,或9,4-2-3或3-3-3式,颊鳞1;眼前鳞1,很大,比眼还大,有1片眼前下鳞,眼后鳞2;颞鳞2(3)+4(3)。背鳞25(27)-27-19(20,21)行,微弱起棱,最外1-2行平滑;股鳞雄性267-272,雌性268-272,尾下鳞雄性80-97对,雌性95-99对,肛鳞两分。雄体头部稍大,尾部较长,自泄殖孔后逐渐变细,用手指从泄殖孔后处向前挤压,便从泄殖孔突出1对交接器。雌体一般头部略小,尾部略短,自泄殖孔后则急剧变细,泄殖孔稍大,用手指挤压尚无半阴茎突出于泄殖孔外。若产卵期;用手按摸孕卵蛇的腹部,则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

5生态环境
银环蛇常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脚近水一带的干燥处,偶在海拨700米左右处见到。多见于小草丛的低矮山坡、坟堆四周、石隙、路旁、田梗、大树下、石堆下,在小溪边、鱼场旁、住宅区附近或菜园等处也有发现。洞穴周围土质粘度较松,酸性土,洞穴一般有1-2个洞口,大多西南或东南向,洞道长度一般为1.5-3.5米,纵深为1-1.5 米,洞穴附近常见白色稀粪便和蛇蜕。
6生物学特性

1、生长发育 银环蛇卵生。性成熟3-4年,曾见于8月交配。产卵期广东多在5月至8月,江西一般多在6月间。卵的大小约为2.4×1.4-4×2.1厘米,产卵数为3-12个,孵化期为39-51天,刚出壳的仔蛇形态与成蛇相似,体背黑白横纹相间,体长约为12厘米左右。体重为6-7克,出壳7-10天内一般不进食,依靠自体内的卵黄营养而生活。7-10天以后才开始吞食小鳝鱼或小泥鳅。仔蛇随着时间的增长,生活能力逐步增强,摄食能力亦增大,体重和体长也随之逐步增加。据试养观察,生长45天的幼蛇体重约11克,体长约36厘米,黑白花纹为45个。生长1年以后的幼蛇体重为32-36克,体长为63-67厘米,黑白花纹为47个。

刚孵出的幼蛇7-10天内开始蜕第1次皮,如果是当年捕捉的野生母蛇孵出的幼蛇,一般3-5天内全部蜕完第1次皮。幼蛇蜕皮次数一般与营养、体质有关。如果营养好,生长发育快,蜕皮的间隔时间则短,蜕皮的次数就多。反之蜕皮的次数则少。通常野生蛇的体质比家养蛇要好。少数体弱不健壮的蛇,蜕不下皮,容易死亡,成年蛇1年一般蜕皮3-4次。出蛰后不久蜕第1次皮,夏、秋两季蜕1-2次皮,入蛰前蜕皮1次。据观察,若冬眠期间保温在20℃以上,少数蛇也偶有蜕皮现象。在蜕皮前,少数蛇先游入水沟或潮湿处湿润外表皮,经晒太阳后,借助外界的力量从头至尾自行蜕落。蜕皮以后,其表皮油光发亮,体背黑白横纹特别明显。随着时间的增长,光泽亦慢慢消失,体背黑白环纹也不明显,颜色也逐渐变成粉白色或灰白色,然后直至老皮蜕落。

2、食性 银环蛇以鳝鱼、泥鳅、蛙类、蜥蜴、蛇卵及鼠类为食,尤以鳝鱼、泥鳅为主。

3、生活习性 银环蛇白天隐匿,傍晚或夜间多在坟地、田边、溪旁、菜畦、大树底下或住宅区附近等处活动觅食,5月上旬至11月为主要活动期。11月下旬开始入蛰,在洞内不吃不动,至次年的5月上旬出蛰(在广东冬眠期要短些,常在12月至翌年的3月)。一般人工饲养的出蛰时间比野生的蛇要早1个多月。

野蛇的适应气温为8-35℃(家养蛇10-35℃),最适温度26-30℃。实验表明,活动主要与气温、温度有关。刚出蛰时一般不太活动,而且动作迟缓,活动最高峰是在盛夏的夜晚,从傍晚便开始陆续出洞,觅食、戏水、排粪,蜕皮,直至深夜,甚至黎明前才返回栖息处。尤其是闷热天气的夜晚出洞更多。如果气温降至8℃以下,就处于蛰眠状态,不再活动。

7生长习性
金钱白花蛇喜温和凉爽的环境。栖于平原、丘陵或山地之草丛、坟堆、石隙、沟边、路旁等处洞穴之中。
8生长周期

多年生。


市场年需求量:

100万条。

9采收加工

1、捕捉 野生银环蛇一般在4-8月捕捉,以清明后至立夏前为佳。此时正值蛇刚出蛰,未曾进食,经过5个月的蛰眠时间,蛇的体内营养基本消耗,体质较差,活动迟缓,捕捉较为容易。同时,野草、荆棘也未长高,蛇洞或蛇都较易发现。种蛇可在入蛰前进行捕捉。

2、加工 捕捉到的蛇首先进行雌雄鉴别,雄体先加工成商品,雌体可用产卵及饲养。刚孵出1-2星期的幼蛇可加工金钱白花蛇,以刚出壳1星期左右,蜕完第1次皮后加工的商品色泽好,表皮光亮,质量最佳;如果未蜕第1次皮而加工成的商品表皮无光亮,色泽较差。加工方法:将刚出壳7-15天的幼蛇置酒精内或将蛇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沉入水中,直至闷死为止;用小刀或剪刀在蛇的腹部从头至尾剖开,取去内脏擦净血迹;然后用酒精或酒浸泡1昼夜,取出晾晒至半干或用文火烘至半干,将蛇体盘绕成圆盘形,头位于盘中央稍翘起,尾部在外,并纳于口内;用预先准备好的两根竹片交叉成"+"字架穿过蛇体圆盘,使其固定保持圆盘状,晒或烘干,。烘烤时,不能直接用火烘烤,以免黄焦或断头断尾。成年蛇及生长2个星期以上的幼蛇可加工成蛇干。加工方法: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将蛇致死,逐条剖腹除去内脏,冲洗干净后,用吸水纱布或棉布拭干,放入60-75%的酒精或酒内浸泡2天(酒泡的时间应更长一些),然后取出稍晾干,将蛇体盘绕成圆盘状,晾晒或用火烘干即成蛇干商品。

10储藏养护

金钱白花蛇一般置铁箱或外包麻布的瓦楞纸箱内。贮存于低温干燥处,温度28℃以下,相对湿度70-75%。

本品富含蛋白质,易虫蛀、鼠盗,受潮后易生霉。吸潮品体质返软,油质外渗,颜色加深,表面显白色或绿色霉斑,并有特殊气味。危害的仓虫发现有拟白腹皮蠹、白腹皮蠹、钩纹皮蠹、日本蛛甲、杂拟谷盗等,蛀蚀品表面可见多数蛀孔,严重时皮肉残缺,甚至只剩骨骼。

贮藏期间,应保持环境整洁,加强管理,防止鼠害。高温高湿季节,置低温仓库或密封保藏。定期检查,发现受潮或轻度虫蛀,及时晾晒或经45℃左右烘烤5-6小时处理,严重时用磷化铝或溴甲烷熏杀。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充氮降氧养护。

11形状规格

药材性状:

金钱白花蛇呈圆盘状,盘径3-15厘米,蛇体直径0.3-2厘米。头盘在中央,尾细,常纳口内。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多数白色环纹,并有一条显著突起的脊棱,鳞片细密,有光泽。腹部黄白色,鳞片稍大。气微腥,味微咸。商品以头尾齐全,表皮光亮,圆盘银元状为佳。

规格标准:

目前,全国尚无统一规格标准。主产区江西将金钱白花蛇分为小条、中条、大条及蛇干4种规格。

金钱白花蛇商品规格标准

小条 干货。头尾齐全。圆盘直径3-3.5厘米。头位于盘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相间白色环纹带,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表皮有光泽。全体无霉变和虫蛀

中条 干货。头尾齐全。圆盘直径6-7厘米。头位于盘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相间白色环纹带,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表皮有光泽。全体无霉变和虫蛀

大条 干货。头尾齐全。圆盘直径10-15厘米。头位于盘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相间白色环纹带,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表皮有光泽。全体无霉变和虫蛀

蛇干 干货。偶有头尾不全。圆盘直径15厘米以上。头位于盘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相间白色环纹带,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表皮有光泽。全体无霉变和虫蛀。

12性味功能

性味功效:

金钱白花蛇性温,味甘、咸。有毒。归肝经。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等功能。用于风湿顽痹症,麻木拘挛,中风口 ,半身不逐,抽搐痉挛,破伤风症,麻风疥癣,瘰疬恶疮等症。

主要成分:

干燥蛇体主要含蛋白质、脂肪及鸟嘌呤核苷。胆汁中含胆酸;头部毒腺中含有强烈的神经性蛇毒。蛇毒中含固体物,水份及磷脂酶A、α-环蛇毒(环蛇毒甲)、β-环蛇毒(环蛇毒乙),γ-环蛇毒(环蛇毒丙)等。

主要药理作用:

蛇毒对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皮下注射)0.09毫克/公斤;经过氧化氢氧化去毒的神经毒可阻止脊髓灰质类,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等神经变性退化;α-环蛇毒作用于运动神经末稍与骨骼肌结合处的突触后膜,与终板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产生筒箭毒样;β-环蛇毒不影响乙酰胆碱和胆碱受体的结合,作用于突触前神经终末最后导致神经肌肉阻断。

13真伪鉴别
常见的混淆种有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Cantor)]:主要区别特征为头部略扁、呈椭圆形。体背面黑色,具有70条左右狭长的红色横纹;头部鳞片黑色,有明显的红色边缘。头后部有"丫"形纹。腹部白色,在肛门前面则散生灰黑色小点。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Schneider)]:主要区别特征为头小、稍大于颈部、尾特短、末端钝圆。体表黑色,具黄色环纹。白环蛇[Lycodon aulicus Linnaeus]主要区别特征为脊鳞无扩大成的六角形。
14种植技术

饲养技术:国自70年代开始采取捕捉野生成蛇产卵,进行人工孵化小蛇的养殖试验,掌握了饲养和越冬方法。

(一)选场建场

蛇场修建要模拟和创造适宜蛇生活栖息的环境。应考虑夏、秋两季活动的区域和冬眠期间的场所。蛇场选择气候凉爽、干燥、水源方便、无污染处,方向坐西北朝东南或坐东北朝西南。因蛇攀援能力较强,且动作敏捷,为防蛇逃跑及敌害的侵入。修建长方形或圆形的围墙,高2-2.5厘米,墙顶盖檐,水泥墙基深1.5厘米。围墙内修建蛇房、蛇室、水池和活动场所等。蛇房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内设有地下通道与室外串通。蛇房之间互相串通,上面盖砖或木板,再盖上一层厚约60厘米的泥土,中间高、两侧倾斜,使其成坟墓状。蛇室需在一侧或两侧开2-3个洞口,供其自由出入。活动场所内还应设置假山,修建水池或水槽,场内还要种上树木、杂草等,使蛇能自由觅食、游水、乘凉、蜕皮和排粪等活动。

(二)饲养方法

1、种蛇的选择 种蛇应选择膘肥体壮,表皮油光发亮,完整无伤,活动正常的成体。雌雄比例约为10∶1。

2、配种及产卵 雌蛇一般在8-10月间发情。发情时雌体从泄殖孔流出一种带特殊气味的褐色粘性分泌物,雄体闻到后,便寻找配偶。据试养观察,配偶1次雌体可隔数年不配种。

蛇经配种后,一般多在翌年的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产卵。野生蛇比家养蛇要早20-25天。每条蛇的产卵数为3-15个。通常生长3-4年的蛇每次产卵5-9个,生长5-6 年的蛇每次产卵9-15个,每年产卵1次。产卵期,应定期对每条蛇进行检查。如果用手轻按其腹部,有凹凸不平的感觉即为孕卵蛇。当发现卵粒后移距泄殖孔3-4厘米处时,则在一星期内即可产卵。对于孕卵的母蛇应放入安静的蛇房内与蛇群隔离产卵,并及时喂足饲料。体质较好的雌体能在1天之内将卵全部产完。蛇卵大都产在土中,产完后应及时取出进行孵化。取卵时应注意防止被母蛇咬伤或母蛇将蛇卵咬破。

3、孵化 一般选用大缸进行,能容150公斤水的缸可放300-400个蛇卵。缸置于室内较阴凉的地方,在缸底垫30厘米厚泥砂土,湿度以手捏能成团,手松则散为准。将蛇卵放置在泥土上,将适量干净稻草放入水中约1小时后,拧干覆盖在蛇卵上,4天后将稻草取出,再更换新鲜水浸的稻草,反复至卵孵出小蛇为止。缸加盖,以防鼠害。孵化期间应注意通风透气,每隔10天左右将蛇卵上下轻轻翻动1次。大约20天后,卵内蛇的胚胎发育逐渐完成,20-30天双卵壳外面可看到幼蛇的形状。此时应注意经常喷水,将稻草保持一定的湿度,孵化40-50天则有小蛇破壳而出(少数35天破壳),一般在两天内幼蛇全部出齐。

蛇卵壳软、卵瘪则孵不出小蛇。蛇卵壳薄,颜色白中带蓝,孵化率只能达到30%。蛇卵大、壳硬、颜色白略带青,孵化率可达98%。蛇卵存放的时间不能长,不能阳光照射。孵化时室内的温度一般应控制在20-28℃。温度过高或过低,胚胎的发育均受到影响,降低孵化率。另外,雄体留种比例过高,易争配偶而造成雌体流产,雄体留种太少,卵的受精率又不高。所以,雌雄体配比要适当。孵化时,蛇房环境要保持安静。

(三)饲养管理:

1、分群与密度 蛇有大吃小,强吃弱,互相残杀的现象。因此,在饲养时应按蛇体长度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要求饲养面积较为宽敝,密度不宜过大。特别是越冬期,饲养密度过大,互相拥挤和干扰,造成死亡。一般每平方米投放成蛇4-5条。

2、饲料种类与投饵 银环蛇为肉食动物,主要饲料为鳝鱼、泥鳅、小鱼、蜴蜥、青蛙、幼鼠及杂蛇等,以活鳝鱼为主。死腐和剥残饵料不能投喂。一条蛇每年需要饲料为2.5-3公斤。一般4月份出蛰后的10-15天之内食量极小,5月份食量逐渐增大,产卵后的一星期内食量为最大。9-10月份入蛰前需要贮藏营养,准备过冬,食量也较大。11月中旬开始慢慢地停止摄食入蛰。投饲料时间以蛇即将出洞前为宜。投饵过早饵料不鲜,投饵过晚,易造成蛇的饥饿,出现"残食"现象。

3、防暑降温 夏天高温季节,要保持蛇场湿润、凉爽。必要时可洒水降温。

4、越冬管理 在入蛰前15-20天,普遍检查,对体质较弱的分开饲养,加强管理。体质太差的不易越冬,可加工成商品。室内越冬主要是采取人工保温的方法,使温度保持在10℃左右即可。室外可在蛇场的干燥处,开若干个沟。沟的纵深为1-1.5米,长度1.5-3米,沟内挖洞,洞内铺砂,蛇在洞内自然越冬,气温7-10℃为宜。气温偏低,死亡率高,气温偏高则消耗蛇体营养。

病虫害防治:

1、病害 蛇抗病能力较强。如果在出蛰后遇上久雨天气,湿度大容易得黄疸病。夏季干热,也容易患肠热病。患病蛇体尾部约3-5厘米的地方表皮无光泽,色变暗,2-3天即会死亡。防治方法主要是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不投饲带病毒的饲料,注意环境卫生。

2、虫害 主要是白蚁为害。防治方法:在建立蛇场、蛇房前,设法消灭白蚁孳生的场所。发现白蚁,以诱杀和喷药灭蚁。集箱诱蚁。蚁路喷药杀灭。

15供需情况

发展前景:

金钱白花蛇除传统药用外,在防治肿瘤、医疗疑难病症及蛇毒开发等方面有着较大的潜力。尤其是我国产区群众有捕收、加工的传统技术,近年来也有一定的饲养经验,金钱白花蛇的生产和销售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金钱白花蛇年需要量约80万条,野生资源蕴藏量约280万条。但资源分散,难以捕捉。

金钱白花蛇产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身繁殖率较低,由于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及对山林的深度开发,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主产区多年过量捕捉,野生资源逐年减少;人工养殖不多,饲养数量不大。近期内难以满足全国市场需要。因此,应进一步宣传、普及捕蛇技术,扩大新产区,提高野生资源利用率;加强管理,协调产销价格,以缓解主产区资源破坏速度;减少金钱白花蛇食用及取胆、剥皮等数量,保留现存的野生资源;加强科研工作,完善养殖技术,扩大人工养殖规模,保证市场供应。

60年代至80年代产销情况:

金钱白花蛇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70年代人工饲养获得成功,并提供了部分商品。金钱白花蛇为三类品种,由市场调节产销。40年来,销售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生产发展较快,仍不能满足需要,一直产不足销。属于供应偏紧的品种。

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捕收野生金钱白花蛇,虽然收购有所增长,增幅不大,供应比较紧张。

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人工饲养获得成功,扩大了新产区,收购量骤增。1978年收购为28.69万条,比1970年增长2倍,比1957年增长16.6倍。由于蛇药制品的增多及金钱白花蛇新用途的开发,销售量增长较大,1978年为23.62万条,比1970增长1.2倍。80年代以来,由于人工养殖技术无重大突破,收购量虽有增长,但速度缓慢,1983年收购30多万条,比1978年仅增长5.8%。销售增长幅度高于同期收购水平,仍产不足销,市场供应偏紧。

16药典标准

2015年版  药典标准:

本品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Blyth的幼蛇干燥体。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除去内脏,擦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盘成圆形,用竹签固定,干燥。

【性状】本品呈圆盘状,盘径36cm,蛇体直径0.20.4cm。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内,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1对,鼻间鱗2片,无颊鱗,上下唇鳞通常各为7片。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白环纹在背部宽12行鳞片,向腹面渐增宽,黑环纹宽35行鱗片,背正中明显突起一条脊棱,脊鱗扩大呈六角形,背鱗细密,通身15行,尾下鱗单行。气微腥,味微咸。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

【性味与归经】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哨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用法与用量】25g。研粉吞服11.5g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